封建时代的文化,主要有庙会、唱山歌、舞龙狮、吹琐呐、打武、斗鸡、斗蟋蟀、饮酒猜拳、打陀螺、打麻将、彩调之类,主要在相应的节日或喜事中举行;此外就是文人们吟诗作对,还有琴棋书画之类,但风气不盛。棋类比较特别的有本土味浓厚的三格棋、挑担棋。文化娱乐场所主要在庙宇和宗族祠堂。民间时期从1934年开始有文化馆,当时叫作民众教育馆,后来又改为图书馆,有图书、报刊、乐器、象棋、积木游戏,图书馆都只是设在县城。解放后,1954年开始建立农村俱乐部,内设彩调团、图书室、广播组、黑板报、读报组、幻灯队、山歌组、快板组,1965年冬在四清运动中撤销农村俱乐部,办农村文化室,县、乡镇创办文化中心。文化娱乐形式除了传统形式以外,清光绪末年,开始有桂剧、彩调表演,不过当时都是从桂林、柳州等地请来戏班子表演,在各地的会期上都会请戏班子演出。民国7年(1918年)鹿寨镇陈香传、廖云五、谢兆衡发起组织业余剧社“集贤堂”,这是境内本地人最早成立的桂剧社。此后,中渡、四排、雒容都先后成立有桂剧社。彩调最初进入鹿寨境内是清光绪末年永福县鸡石湾彩调班到中渡城演出两个月,随后陆续有彩调进入。鹿寨本地人学彩调的,最早是在民国2年,当时(1913年)四排乡石庙村有象县师傅许老四来此收徒授艺。京剧出现较晚,1947年才开始有京剧,在鹿寨镇成立有鹿寨“颂颂平剧社”。文艺作品,宋代至民国以诗词为主,解放后才有小说、桂剧本、散文、诗歌、歌词、寓言、小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杂文等形式的文艺作品,至于图书店铺、电影队,解放前境内全无,解放后才有。不过,解放前倒是有广播站,是1946年11月榴江县设立的,有收音机一台,地点在县图书馆,每日收音广播。电视机在1972年最早进入鹿寨,这年县广播站购回上海牌黑白电视机1台。
其他的文化形式,有摩崖石刻共57块,最早的是位于中渡镇拉敢村拉敢岩壁上,共刻142个字,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文人名僧遗迹;另外就是碑刻,著名的有象州才子郑献甫写的雒容《覃山辉墓志铭》、雒容县知事陈以缙的《赵公桥记》、梁材的《邓师长瑞徵墓志铭》;有趣的则有《榴江县志》记载的郑小谷的“官壮半词歌”:走到长街里每解(没有卖,批无菜卖),鱼崽炒酸大(代)里来(太好啦),但得些须哽底篓(吃点酒),何必拘拘哽诺外(吃水牛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