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古代的教育,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主要有私立、官办、社会办三种形式。私立如习称的私塾、书院等,又有三种:一是个人请教师教授自家子弟、亲戚子弟,多为有钱人家创办。清末民初鹿寨镇、寨沙镇、中渡镇都曾有过;二是由宗族用公产聘师设馆,如寨沙镇仁里村邓氏宗族创办的怀英书院,创办于清嘉庆初年(约1901年),每年收童40人左右;三是由教师自己开办私塾,由家长付费,这种形式较为普遍。官办是由县府创办,如雒容县学、洛江书院,都是由县领导创办,目的是教化百姓、提升百姓文明素质,树立社会良好风尚。入院的学生多为平民子弟,也有少量富家子弟。社会办的称为义学,经费由政府拨付和社会各界捐助。如创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雒容义学、创立于嘉庆十年(1805年)的寨沙三堡义学,校址位于寨沙孔圣庙,即今寨沙镇小学、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中渡义学,校址在今英山小学。
县境内有明确记载的学校教育最早始于唐代。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开始创立有洛容县学。 校址位于今中渡镇旧县屯附近,后迁于城东南,宋末毁坏,元重建,元末复毁。明洪武六年(1373年)迁于县城西,正德十五年(1520年)毁坏。明万历三年(1575年)县府迁于今雒容镇,县学亦随迁,明末毁坏,清初重建,康熙十五年又毁于兵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募款重建。
上面提到的洛江书院创办于清乾隆10年(1745年),位于今雒容镇中山街雒容医院一带。道光年间,著名象州才子(道光十五年乙末科进士)郑献甫曾在这里教过书。
寨沙邓氏家族创办的怀英书院,多聘请名儒,管教严格,学风兴盛,设立奖学谷,每次县试考取者共分奖谷100担,独取者独得100担。民国前期中将邓瑞徵、少将邓佑文都曾在这个书院读过书。
以上讲的都是中国旧式的传统教育。至于借鉴西方、日本的教育内容的近代和现代教育,有学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
学前教育最早的是民国28年(1939年)廖元素、廖三素从北京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幼师毕业回中渡县创办幼托班,入托幼儿20余人,1941年增至80余人,按年龄分为大班、小班,1944年冬因日军入侵县境而停办。解放后,1952年先在洛埠小学附设幼托班1个,1953年在鹿寨小学附设幼托班2个,1954年创办县直机关幼儿园。在人民公社时期,各公社、生产大队,甚至生产队纷纷开办幼儿园,农忙开班,农闲即停,但这些幼儿园办办停停,没有一贯坚持。1970年开始,境内厂、矿、场先后创办幼儿园。1988年底全县共有幼儿园20所,86个班,入园幼儿3007人,教职工142人。
小学教育境内最早的是永福(当时榴江未设县,属永福县)知县庄炎聘任地方乡绅筹办的榴江初等小学堂(后即为两等小学堂),是由寨沙三堡义学改建而成,据收学生2班100人,创办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此后西学逐渐为民众接受,光绪三十年(1905年)后,境内各地竞相创办新学。民国后,学堂改名学校,课程初小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博物、体操、手工、图画等,高小增设农业、商业、家事、英语等。民国24年(1935年),境内三县执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令》及《广西各县实施强迫教育办法》,乡村政教实行“(政府、武装、教育)三位一体”,由乡镇长兼任民团大队长和小学校长,强化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乡镇完小一律改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初小一律改为村(街)国民基础学校。至1940年7月,实施《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大纲》期满,年底,三县共有中心校26所,基础学校188所,学生共计12896人,1943年后实施强迫教育办法,凡6岁至12岁儿童一律强令入学。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群众政治经济地位提高,送子女读书的热情高涨,1951年底,全县小学达210所,学生达13463人。从1954年4月开始,出现民办小学热潮,年底民办小学达62所。1960年至1962年,对全县小学进行压缩精简、并校并点,不称职教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小学由1961年的333所(民办111所)降至1962年224(其中民办93所)。“文化大革命”期间,从1966年秋开始实行“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的方针,学校师生停课闹革命,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尚、旧习惯),大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至1968年3月才复课。1969年2月,鹿寨县响应中央号召,在全县搞“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全县小学增至567所,131所大队小学均设附中班,小学教育形成虚肿现象,课本内容粗浅,排斥传统文化内容,教育质量低劣,贻误一代青年。改革开放后,1981年,调整学校布局,取消大队附中,附中教师回小学任教。
中学教育。清末民初,境内无中学。民国18年(1929年)开始创办榴江县立初级中学1所,校址在培文小学(今寨沙小学),1934年奉广西省政府令,改为榴江县立简易师范。民国时期,共创办过榴江县立初级中学、榴江县国民中学、榴江雒容联立国民中学、龙城中学榴江分校、榴江县私立英明初级中学(以时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徐启明及其父亲徐廷英名字各取1字命名学校)、私立鹰山初级中学(后改为私立中正中学,桂林私立中正中学中渡分校)、中渡县立国民中学、私立鹿山初级中学、中渡县立初级中学、雒容县立初级中学等中学。
解放后,除了继续开办普通初中,1957年始还开办了1所高中,开办民办初中3所。“大跃进”期间开办农业初级中学14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公社都办“五·七”中学,雒容、英山、寨沙、四排4所公办初中成为完全高中。1970年,鹿寨中学改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师范教育。民国期间先后创办过榴江县小学教员养成所、榴江县简易师范学校、雒容县简易师范学校、中渡县师范讲习所,后师范停办,在国民中学开设师训班。解放后,1955年至1958年在雒容中学开设师范班,在县教育科开办师资培训班,1972年秋在县“五·七”中专招收中师班,1977年撤销县“五·七”中专成立县师范,1984年改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等技术学校。解放前无,1958年秋创办县中等技术学校,有理工、农技、卫生专业。1965年创办县农业技术学校,1970年秋并入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业余教育。民国时期境内三县都曾开办过民众学校或民众夜校,政府免费发给《农民识字课本》,开展扫盲工作。解放后,1952年,全县普遍开办教育冬学班,共145班,学员达4058人,1953年开办农民班。1954年恢复冬学,学员读《农民识字课本》、《农业生产合作社问答》等。此后扫盲教育一直坚持到1989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