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历史九

家乡区县: 鹿寨县

鹿寨县境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应该说相当悠久,出土文物确定有人类居住的最早时代是西汉时期,而且还处于青铜器时代,因为于1985年在中渡镇的石灰窑挖铁矿时挖出一面铜鼓。铜鼓为我国先秦时代岭南百越族特有的物品。这面铜鼓上面铸有4只青蛙、2匹战马,更能说明当时当地有壮族居住,并且当地存在着一个有军事力量的政权。岭南从古到今普通百姓养马不是很普遍,战马更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养的。而青蛙历来是壮族的神物,壮族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关于青蛙王的故事,至今有的壮族民居还发现有青蛙图腾。这也说明西汉之前鹿寨县境就有百越民族居住,也就是说有壮族的祖先居住。没有人民群众居住,就不会存在政权。同时也证明壮族先民在文化上早以和中原地区有联系,因为在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商朝时期。
但是,有文字记载的政权建制最早是在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当时吴国国主孙皓(孙权的儿子)掌权时开始分零陵郡(范围很广,覆盖湖南南部及广西北部一带)南部设立常安县,县治在常安镇(今中渡镇常安村),但常安县的辖区范围已无法查明。有文字记载的鹿寨县境内曾经有9个县治所在地:一是上面讲的常安镇,三国时期为常安县政府所在地;二是隋开皇九年(589年)设象县,县治大概在江口圩附近;三是金石镇(今黄冕乡理定村),为隋朝仁寿(601—604年)开始从始安县(含今临桂、兴安、永福等地)设置的兴安县政府所在地,后来又是治定县、理定县政府所在地;四是在今中渡镇白龙岩,为唐贞观初(627—634年)设立的洛容县的县政府所在地,明朝天顺中(1457—1464年),从白龙岩迁至米峒(今中渡镇旧县屯);五是雒容镇,明年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洛容县治所由中渡旧县迁到灵塘,即今雒容镇,清朝“洛容”改为“雒容”;六是寨沙镇,为1924年6月成立的榴江县的县治所在地,下辖寨沙、鹿寨、黄冕三区,原为永福县所辖;七是中渡镇,为1912年成立的中渡县县政府所在地;八是鹿寨镇,最初为1950年3月—1951年6月榴江县县政府所有地,1951年6月29日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合并成立鹿寨县后,县政府所在地仍在鹿寨镇。总起来说,从三国至今,鹿寨县境内共有9个地方曾经是县政府所在地,即常安屯、江口圩附近、白龙岩、理定村、旧县屯、雒容镇、中渡镇、寨沙镇、鹿寨镇。
至于鹿寨县境域各地所归属的县份,在历史上极为复杂,有的归常安县,有的归兴安县、始安县,有的归治定县、理定县,有的归雒容县,有的归象县,有的归古田县(后为永宁州百寿县),从三国时期到明代,具体范围都没有资料记载。清代雒容县境范围除归永福县的鹿寨镇、寨沙镇、拉沟及四排部分地方外,大体与现在相当。清光绪三十二年(1306年)设置中渡厅,划长盛坳以北地域归中渡厅管辖。1912年中渡厅改为中渡县。
县城鹿寨镇,古代当地居民称为牛摆圩,应当是卖牛的圩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福知县郑曦开始建立牛摆堡。其西南边有山起六峰如鹿角,起着屏障的作用,象军营用来保障安全的鹿砦,“砦”通“寨”,所以明正统五年(1440年)把牛摆堡改名为鹿寨堡,鹿寨的名称由此得来。
解放后,鹿寨县成立,最初隶属柳州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8月划归桂林专员公署领导,1958年7月,又划归柳州专员公署领导,2002年撤消柳州地区,鹿寨县划归柳州市管辖,现辖黄冕乡、四排乡、导江乡、江口乡、拉沟乡、鹿寨镇、雒容镇、中渡镇、寨沙镇、平山镇5乡5镇。

lxq(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