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利用禽鸟天然色泽的羽毛,采用平贴、浮雕贴、立体贴等工艺手法拼贴而成的工艺画。
我国羽毛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就创作出拼贴羽毛装饰画。羽毛画是在羽毛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对缤纷多彩和轻飘柔软的羽毛进行筛选、粘贴、剪裁、染色等工序,将自然界的野花再现于艺术殿堂,取得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在制作羽毛花的同时,逐步开始制作羽毛画。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拼贴羽毛画的装饰品,可见它最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室内棺上羽毛贴花绢装饰,它是以素绢为地,再用镶有细窄白边的绢条贴成图案,绢条上贴有黑色羽毛,绢地上贴有金黄色羽毛,彩色羽毛与绢条图案互相辉映,华丽而庄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青松”、“翠竹”两幅羽毛画挂屏。它们是用翠鸟毛粘贴而成的。中国东北的黑龙江、辽宁以及山东,都是羽毛画的重要产地。
20世纪60年代初,济南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羽毛画制作工艺,后流传到山东各地,济南羽毛画为山东羽毛画的代表。
济南工艺美术总厂生产的羽毛画,题材广泛,品种达千种以上,其制品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富有质感。《虎》是浮雕羽毛画的代表作,以虎为题材浮雕粘贴出的老虎,各具情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被誉为“泉城老虎”。产品远销美、日等30多个国家。 各种禽鸟的美丽羽毛,早已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利用羽毛的天然色泽和柔软质地,把它粘贴成各种画面,就形成了风格独异的新品种-羽毛画。
羽毛画最初仅仅用来制作一些小件如书签、贺年片之类,工艺上也只采取平贴办法。投入市场后,颇受群众欢迎,并有小量外商订货。随后,便组织部分画家和制作工人,互相结合制作大幅的挂画、屏风、座屏等作品,工艺品种也从单一的平贴发展到浮雕贴画、贴绘并举等。作品《虎啸)、《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等,都是以石膏纸浆先塑出虎和孔雀的浮雕,然后施加羽毛贴布色彩,背景再施以水粉画或水墨画画成的山水、丛林、花木,使画面凸凹有致,层次分明,取得精彩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羽毛画小件更受人们欢迎,尤其是在圆形外框中的挂件,配以带凸面的玻璃,构图新颖,色彩绚丽,装潢美观,内容广泛,成为畅销的旅游工艺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