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历史七

家乡区县: 鹿寨县

铜盆山摩岩石刻,位于中渡镇洛江河畔的旧县村旁。为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年)刻立。明代广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自景泰元年(1450年)开始,历时120余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爆发了古田壮、瑶农民起义,其主要领袖覃万贤(瑶族)、韦银豹(壮族)及其父韦朝威、其叔韦朝猛,率义军战斗于桂北、桂中一带,与八寨壮族农民起义、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抗击明朝统治者。义军驱逐县官,占领县城,挥师北进,奔袭桂林,夜袭蕃司库,杀死署印参政黎民衷,曾直抵布政司和靖江王府……义军声威大振,应者如云。为镇压古田农民起义,明王朝曾进行过16次大规模的“征剿”。庆隆三年(1569年),调集湖南、浙江、福建、广西14万大军围攻古田。由于力量悬殊,义军败退,坚守于凤凰山区。凤凰山失守后,在米垌潮水一带,与官军作最后决战。官军大征古田,义军牺牲7460余人,无辜百姓被抓走者不计其数。一场坚持数十年的古田农民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了。明朝总兵俞大猷及部下参将王世科、马良江、黄应甲镇压了古田农民起义后,在旧县(时为洛容县县治所在地)为自己歌功颂德,立碑纪功,吹嘘自己为“一方保障”、黎民救星。其实,刽子手沾满的是成千上万农民起义将士的鲜血,用成千上万义军将士的尸骨垒建了自己的升官楼!“征剿”经过,在壁上的“一方保障”、《平蛮碑记》中皆有详述。至今读来,犹见血泪斑斑,犹觉腥风惨惨!而中渡一块明朝统治者的“纪功碑”——巨型“京观石”,立于万历三年四月,刊刻着“斩首级五百一十余头”的血腥文字。可见明朝统治阶级镇压壮、瑶农民起义军战斗之惨烈,屠杀壮、瑶农民起义军将士手段之残忍!这些碑刻,虽历经了多少世纪的风风雨雨,却仍给后人留下了刽子手们罪恶的铁证!
位于平山镇谢八村东面山岩石壁上的《述旧碑记》,则记述了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太平军回师广西时路经此地,与当地民团的战斗经历。无独有偶,与平山镇紧邻的中渡镇,在黄腊村雷王庙遗址的坡顶上,也有一块石碑,名《秋碑记》,同样记述了清咸丰九年,太平军回师广西,与当地民团的战斗经过。与两碑相匹配的,是中渡镇背塘村东北牛角山的石刻。在一块靴型巨石上,赫然刻着如下碑文:“全州石匠 十名为记 太平军好行×××二十七日闰月”。并不规则的巨石坐落于路边,石上的行文格式不甚讲究,书法与雕刻也并不工整,估计为当时路过或在此打石的10名全州籍工匠信手所刻,但他们对太平军的热爱与拥戴之情,溢于“石”表。  历史是过眼烟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历史老人留下的足迹,或贮满苦难沧桑,或贮满福祉欢乐。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巨大财富,让后之来者凝神审视并弥足珍惜!

lxq(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