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鹿寨镇巴敢村南不远,有座巴敢山。山下一条清溪缓缓流淌,四周是绿色的水田和坡地。山上有一个并不奇特的岩洞,离地面只有5米,洞口高约7米,宽约5米,进深约12米。就是这么个不显眼的地方,掩藏着一段古老的历史。1980年5月,一块1吨多重的巨石遭雷击之后,从岩洞的右外侧滚落,带给博物考古学者一份惊喜——巨石的表面,呈现一副较完整的西藏型黑熊化石!经过进一步的发掘,还发现了大熊猫、毫猪等动物骨牙化石。据专家考证,这些动物,早在晚更新世时期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这副西藏型黑熊化石,现收藏于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内。在此之前的1970年,中渡镇西部的古欲岩内,也发现了大批动物化石,其中较珍贵的有较完整的犀牛头骨和巨獏化石。至于古石器遗址,就更多了。现已发现的有:江口乡下坪村西牛栏岭遗址,江口乡板滩村遗址,鹿寨镇大汾新村遗址,黄冕乡三里村瓦厂坪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石器种类众多,有石斧、石锛等等以石打造磨制的尖状器、砍砸器。
珍贵的文物,折射出历史的光波,佐证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鹿寨县出土的地下文物,也有不少珍品。
1985年5月,一青年农民在中渡广弄挖铁矿时挖出了一面铜鼓。鼓面有太阳纹12芒,面沿逆时针环列大蛙4只,蛙间有两处骑乘;腰间处有宽扁辫纹大耳两对;鼓面及周身布满方型小孔及变型羽人纹饰。专家根据鼓的器形及纹饰特征考证,该鼓属冷水冲型,为东汉至南北朝遗物。铜鼓,是壮族先民用于祭祀、娱乐、征战的器物。这面铜鼓,是当年用于祭祀,乞雨?乞福?乞求神明恩赐?祖宗庇佑?还是在征战的阵前擂响,用以鼓舞士气?抑或是凯旋之后,以高亢的音律、狂欢的节拍,让部族的男男女女载歌舞……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1987年3月,在江口乡大村元岭坡出土了一块方形滑石镌刻的“买地券”。此文物弥足珍贵,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买地券”记载着买地卖地缘由,相当于今之契约文书。年代为南朝“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太岁甲寅三月申朔十四日”,交易地为“象郡新安县都乡”(即今之江口乡新安村一带)。这一考古新发现,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当时封建社会黎民生活的缩影,为本地域历史上政权的建制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鹿寨县的出土文物中,还有不少珍贵的藏品,如:汉代刻铭陶虎子、陶罐,南朝莲瓣形四系瓶,明崇祯五年常安镇土巡检司铜印,清代大陈国的锁江链……
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至今还深藏着多少历史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