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历史悠久,辖区辽阔,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好一幅"锦绣河山胜景图"。
早在三国时代末东吴孙浩甘露元年,也就是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便在今县境的中渡镇马安村常安屯,设置第一个县治常安县,距今,已有1739年历史!当时的常安县属始安郡。此前,县境秦代属桂林郡;汉代大部份地域属郁林郡潭中县;东南部一些地区,则属苍梧郡的荔浦县。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常安县改名长安县,属桂林郡。
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梁大同八年(542年),以长安县地属,设置梁化郡;并改长安县为梁化县。梁化郡,成为鹿寨境域内地方二级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划辖今荔浦县境当时的建陵县;亦管辖今鹿寨、永福、荔浦等三个县的全境。
南北朝时代,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年间(583~586年),又于今雒容镇南部,设置象郡,隶属桂州。 隋代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废象郡,改设象县,隶属始安郡。
开皇十八年(598年),梁化县改为纯化县。 隋文帝杨坚第二个年号仁寿元年~三年(601~603年),划始安县属地,设置兴安县,县城设在金石镇,即今黄冕乡里定村。
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十二年(606年),废纯化县并入始安县。大业二十四年(618年),又废兴安县并入始安县。
唐代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复设纯化县,隶属桂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十三年(627年~649年),设置洛容县,县城在今中渡镇白龙岩旁(今鹰山中学校园内),因前面洛江流经,故名,隶属严州。
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663年),废象县;乾封二年(667年),复设象县,并迁县城至今柳州市东北方向,次年,象县改隶属柳州。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洛容县亦改隶属柳州。
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e="Times New Roman">805年),纯化县因避唐宪宗李纯的庙讳,更名慕化县。
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895年),废慕化县改设古县,县城设在今永福县百寿镇,管辖今鹿寨县一部份地方。 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907年),慕化县改为归化县。
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924年),归化县复名慕化县。
宋代嘉祐六年(1061年),废象县并入洛容县;亦废慕化县并入古县。洛容县城迁至今中渡城,隶属柳州。
元代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79年),洛容县改隶属柳州路。
元惠宗妥灌帖睦尔元统三年(1335年),都元帅韦颜,统兵镇压慕化、边山、毛峒等地少数民族起义,设大岭、桐木、银洞三隘,并设百夫长督兵屯因守御。
明代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洛容县改隶属柳州府。
洪武三年(1373年),设巡检司于平乐镇即今中渡镇。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1404年),都督韦观和指挥葛森,率兵镇压理定等地少数民族起义,杀害1180人。
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福县知县郑曦,设立牛摆堡于今鹿寨镇,驻兵守卫。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年),废理定县改设堡,划入永福县辖;牛摆堡改名鹿寨。 正统六年(1441年),壮、瑶少数民族起义,占踞理定地区,独存矮山、头坡、崖头三个村庄。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初年(1450年~1453年),古田县(县城在今永福县百寿镇)韦朝威、覃万贤率壮、瑶少数民族起义,攻陷并占踞洛容县城。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二年(1489年),农民义军占踞古田县城和洛容县城,反抗明王朝统治,声势浩大,远近闻名。
弘治五年(1492年),都御史闵圭,派广西副总兵马俊和参将马镕,统兵47000人围攻古田义军,在今中渡镇高坡村及永福县三隍镇等地,被义军伏击而溃败。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年),古田义军再攻洛容县城失利,明军追击,韦朝威战死,起义失败。
正德十三年(1518年),韦朝威之子韦银豹秉承父志,领导古田农民再次起义,袭占洛容和灵川两县城,并一度攻占明代桂林靖江王府(今广西师大所在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广西副总兵张佑,调兵40000人"围剿"古田义军。韦银豹指挥义军再次攻陷洛容县城,杀县令张士毅和百户惠思;又兵分五路迎战明军,在洛容县城争夺反击战中,阵斩明军指挥朱铠。
正德十五年(1520年),韦银豹义军占领洛容县城后,又攻占托定(今平山镇九简、大阳村)、洛斗(今平山镇龙婆、屯秋村)等地,并在今永福县百寿城称王拜相。与此同时,周监亮、韦仁领导的理定等地农民起义军,也攻占毛峒、边山等村庄,并截断洛清江上游交通航道。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年)11月,明军收复洛容县城。韦银豹义军退守四十八弄山区。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永福知县林天荣,增兵防守理定城。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年),广西御史巡抚殷正茂,请调湖北、湖南、浙江、广东、贵州、南及广西七省官兵共14万多人,兵分七路围攻古田义军,因为力量悬殊,义军败退,伤亡惨重。
隆庆五年(1571年),永宁州派巡检韦显忠,率东兰县土司兵一部驻守常安镇(今中渡马安村常安屯)。因叛徒出卖,韦银豹被捕,后解京师被杀。十一月,参将王瑞和守备康仁,分兵巡察理定、南乡等30余村庄,枉杀无辜民众400余人。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年),韦银豹余部韦朝义率众又攻入洛容县城,杀主簿谢漳,夺走县印。洛容县守哨朱昌胤和常安镇巡检韦显忠提兵追击,夺回县印。御史殷正茂获悉韦银豹余部东山再起,急令总兵李锡,率兵30000余人从宜山怀远回师镇压。
万历二年春(1574年2月26日),明军向义军发起总攻,韦朝义、韦良要起义失败,牺牲2382人。 如今,中渡镇大兆村旧县屯旁山崖上的石刻文字《一方保障》《洛容县平蛮碑记》《和桂翁大将军韵》等,便是430年前,明军几次在鹿寨境内镇压残杀起义军民后,留下的血腥记录。但很可惜,不少历史著作,一些明史专家,其中包括"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半个世纪,潜心研究明史的张学良将军,也未必知道,在中渡镇四十八 边缘的一处山崖上,竟还有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
万历三年(1575年),明军又一次在今中渡镇城边的肖家山下,残杀义军及无辜群众438人,并刻一"京观"巨石为记(此石1958年已毁,照片犹存。2005年,县文化部门依照照片,在铜盆山"一方保障"石刻附近重刻"京观"二字)。同年秋,洛容县城由米峒(今中渡镇旧县屯),迁往灵塘(今雒容镇)。米峒旧县城,仍派兵百余名驻守。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洛容县改称雒容县。
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一年(1733年),永福知县吴王坦,在今鹿寨镇西闸门外,设置县丞署,驻鹿寨城巡察兼办政务。
清文宗奕泞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太平军北伐直捣桂北各地。廖胜鸣率今黄冕乡各地农民揭竿而起,策应太平军并占踞三里洲,威胁永福县城。
咸丰七年(1857年),大成国李文茂与清军激战于苏桥战败后退守柳州。命其弟李文辉率水师驻守今江口乡,用铁链封锁洛清江面,阻击清军沿江进攻柳州。广西巡抚蒋益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命士兵白天由雒容抬船至洛埠村,天黑后放入柳江(后人传为"陆地行舟"),绕道攻占柳州后,又分兵袭击江口乡,大成国兵败,退出县境。当年用于拦江封锁之铁链,今存自治区博物馆(鹿寨文管所仅存铁链三环)。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回师广西,在县境今四排、寨沙、江口、中渡、平山等乡(镇)征战,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当年全州县10名石匠在今中渡镇贝塘村三门隘牛角坳,勒石"太平军好行"五个字以纪之,今犹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