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族风情

家乡区县: 鹿寨县

回族全国人口981.7万,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有回族。广西回族主要分布在桂林、南宁、柳州的鹿寨。据黄埔军校鹿寨同学会员、原鹿寨镇穆斯林小学校长马自纯撰写的史料记述:“在清嘉庆末年,鹿寨镇始有数户回族居民,后逐渐由北方和桂林迁来20多户(多为海、陈、白姓),至民国时期(日军入侵鹿寨沦陷前),全镇已有回族八、九十户,人口六、七百人,他们在清真寺四周或附近建房屋定居,对内团结互助,对外和睦相处。”我们鹿寨县回族人口927人分布在鹿寨镇(759人)和黄冕乡的黄冕街(148人)。回族有自己的文字,但多局限于在本民族中使用。解放前,鹿寨清真寺创办的穆斯林小学,在使用汉文教材的同时亦开设回文课程。50年代穆斯林小学改称回民小学,仍开设回文课程,60年代中期,该校撤并为鹿寨镇第三小学,同时取消回文课程。由于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回文的实际使用性不广,故真正掌握回文的人不多。回族是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后裔以及明代大量入住中原的西域回回在内,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族成份逐步形成的。宋末元初回族先民开始进入鹿寨定居,至今已有700多年。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妇女一般戴盖头。但目前年轻一代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穿着习惯。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回族往往集中居住在一个小区内,人口多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清真寺,我县有鹿寨镇清真寺和黄冕乡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人民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举行聚礼、调解纠纷和兴办教育的场所。
回族有“圣纪节”、“开斋节”、 古尔邦节”三大传统节日,这三大传统节日都是具有宗教性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我县回族人在清真寺举行礼会,在“阿訇”的带领下,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方向朝拜,各人回顾一年做过的事,如果做错了要向真主表示忏悔。过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油香食品作礼品互相祝贺。但没有举行什么唱歌或文娱活动,具有宗教的肃穆气氛。
我县的回族多数人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善于经营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油香是回族的传统面食和待客的佳品。回族喜爱喝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锅锅茶等。
回族丧葬:我县境回族丧葬不用棺木,习惯土葬深埋。人死后,亲属即将死者从床上抬卧地下,挂上布幔遮挡脱去死者衣物然后盖上白布(称长行被)。回族主张速葬,葬礼不能有陪葬品,不分贫富贵贱,不看风水不择方向,不吹吹打打,不放鞭炮,招待亲人一般为便宴,不喝酒,一切从简。但亲友接到讣告后,须上门为死者祈祷。守“灵梯”之夜,由丧家煮“寿粥”招待。一般次日即下葬,亡人在家停留不得超过2天。孝男孝女不穿孝衣,仅用白布缠头或戴白布帽子,不准嚎哭。埋葬当天上午将死者抬到清真寺太平房公用木质沐浴水盆内,用皂角水洗干净,再给亡者穿着:男亡者三件,即白布做的大单子(长8尺)、小单子(长7尺)、汗内衣(长3尺);女亡者5件,即前3件与男亡者相同,另加腰裙(长4尺)、盖头(长3尺)。将遗体包裹整齐后,亲朋好友绕亡者一圈作告别仪式,然后盖上榻布罩,抬至清真寺门前,由阿訇集合死者亲属好友开追悼会。阿訇念毕悼词,即由亡者子孙将(太平床)榻布置于架上,然后众人送葬至回民墓地(公墓:鹿寨县回民公墓有两处。一处是鹿寨镇龙旦回民公墓,另一处是黄冕乡老街石排岭回民公墓,正在建设中。)墓地一般为南北方向,墓穴内径长7尺、宽2尺、深4尺。入葬时由众人将死者平卧在3根白布带上平稳吊入墓穴,然后掀开亡者脸盖,让其头朝北脚朝南脸向西,再用7块石板或木头盖住土坑,由阿訇领头掘泥抬土复盖堆成长方形坟墓。葬后第3、5、7天,请阿訇诵古兰经悼念,丧家适量送些油香给帮助料理丧事的亲友。

lxq(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