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族风情二

家乡区县: 鹿寨县

(四)壮族信仰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壮族信仰多神,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五)壮族历史悠久
壮族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矿冶业、家庭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
(六)围绕生产,调节生活
过去我县的壮民族是以稻作著称的农耕民族,岁时节庆活动大多是随着生产季节和农作节奏来开展的。如迎春牛对歌、开耕节、牛魂节、敬牛节)、拜秧节、谷魂节、糍粑节,古时还以收割庆丰收作为迎新岁节日。这些围绕着各个重要生活环节活动的仪俗,尽管表现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但带有生产动员和期望丰稔的含义,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调节劳动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七)壮族人的生活习俗方面
1.壮族男女服饰特点: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男子一般着黑色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劳动时穿草鞋,节日穿宽口布鞋。女戴黑头巾,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境汉、壮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民的服饰基本同化。服饰随潮流而更新已形成时尚,城乡居民服饰、各兄弟民族着装已难分彼此。
2.饮食:鹿寨县境内主产稻米,有桂中粮仓之誉,居民历来以大米为主食。解放前,富裕的壮族人家每月多为两饭一粥,贫困人家终日吃粥或两粥一饭,辅以红薯、木薯、玉米、芋头等杂粮充饥。总体来说,一日三餐安排多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居民普遍不再要杂粮辅助。饮食品种呈多样化。
3.猜码:猜码(就是划拳)在广西各地都比较流行。一般都在朋友聚会、新人结婚、过年过节的酒桌上候进行,一般情况按桌上的人数平分成两队(大多为男人)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喝酒,其特点就是声音特别大,一般用桂柳话来猜,也有用壮语猜。在有新人结婚的时候,划拳和对歌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目
4.婚礼习俗: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5.壮族的丧葬: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1)报丧: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2)洗礼: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
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 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3)入殓:死者主家属请家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
,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 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
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 女日夜坐席守灵。
(4)停丧: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白布帽,腰束白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白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5)出殡: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
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 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
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 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
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 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lxq(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