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墓,会让一些人毛骨悚然。然而,古墓最直接标显出一个地方的历史纵深。沉睡在古墓中的主人,既有达官贵人,也有耕田种地伐薪卖浆者流,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他们,曾见证过那一段社会历史,也为后之来者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鹿寨县的古墓群众多,其中又以汉墓群为最。
江口乡地处洛清江与柳江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水路交通便捷。于柳江河行船放舟,上可至柳州,下可达梧州、广州。在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犹显其地理位置优势。所以,今乡政府所在地的江口圩镇,自古就是商贸集散与军事攻略要地。从大村元岭坡出土的南朝“买地券”推断,当时已是“象郡新安县”属地。今已发现,在距乡政府西南1500米在大营盘岭背,有汉墓12 座;距西1000米的铜鼓岭上,有汉墓48座。铜鼓岭与营盘岭相隔约600米处,有3个较大墓座,成一线排列,墓间距离6米;其中最大一座墓塚,直径为6米,呈圆锥体。此外,在江口乡下坪村东约1000米处,亦发现汉墓3座。
四排乡里坦村地处丘陵,三里河经村前蜿蜒汇入石榴河。这个古老的村落,大约处于“风水宝地”,入村公路两侧,汉墓群集,已见封堆25座。据当地老人口碑,原有古墓达70余座,墓群散布于2平方公里范围之中,最大墓座占地超过30平方米,墓径达10米有余,高者将近3米,多为汉砖镶砌石墓。1982年,区博物普查队曾发掘过一座被盗汉墓,只获少量陶器。这个汉墓群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鹿寨镇小竹山村鸡冠山汉墓群,有汉墓40余座;江口乡水碾村大村的南北朝古墓群(出土“买地券”)。除古墓群外,较有名的单个墓葬有:中渡镇马安村西南的明朝嘉庆“特授土巡检司加封宣武将军”韦显忠墓,明万历年间雒容县事葵一源墓,鹿寨镇的清代回龙寺主持“归化先师上佛下亮觉墓” ……
历史是位历练沧桑的老人,他馈赠给子孙后代许许多多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可惜,久经历代战火的劫难、自然灾害的摧残,还有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许多宝贵的古代文物丧失了,如古建筑方面,就足以令人扼腕叹息!唐代柳宗元被贬柳州,出巡至今之江口,发展农垦,深得黎民拥戴,为感念柳侯,当地百姓曾在宝塔村山顶建有一青砖琉璃瓦六角形“怀柳塔”,今塔已倾毁,只余地基、残砖碎瓦。中渡镇原有的武庙,飞檐翘角,金璧辉煌,庙中关公、周仓、关平塑像,造型伟,栩栩如生。与武庙连体的古戏台,建筑别拘一格。然而,在“文革”中也已毁于一旦,如今只剩下庙的残垣陋室。所幸的是,清光绪皇帝御赐的牌匾尚存……还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代建筑物幸免于难,得以遗留,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人文景观。
中渡镇,是一个有一千九百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镇。与武庙一街之隔的一长溜清末古民居,皆青砖木架结构,体现了晚清的建筑风格,既显整齐规划,又各具特色。木制的花格窗,雕工精美;木制的门,式样各呈奇特。当年的店铺商号招牌,还有迹可寻;旧时染布作坊的一些用具,还留在街边。不远处的码头上,有两株好几百年树龄的古榕,浓荫遮地,并几近覆盖了半个河面。古榕与古朴的小街,延续着典雅而悠远的风景。
雒容镇西门外有一关帝庙。据《洛容县志》记载,为乾隆十三年知县黄星德所修。近年来,又几经修葺,游人香客慕名而来。庙后大殿两侧,各有一幅壁画。左壁画的是一幅山水:群峰巍峨,云雾苍茫,古松挺拨。旁书一联:“寒藻舞沦漪观来活泼天机顿生悟境,群峰争背向识得纵横画意无限诗情。”右壁画的是人物:一寿星翁骑驴持杖,杖头悬一仙桃,须眉苍古,似阅尽人间沧桑,神态深沉,犹腹中蕴含玄机。旁书一联:“九天听其所之惟此老经过严霜烈日,百年同归于尽笑斯世何为覆雨翻云。”
鹿寨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在四排乡三排村。据戏台碑记,此台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又据《重修甘圣碑记》:“重修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戏台设计古雅,为六梁八柱,木瓦结构,四面有弧形翘角飞檐,两侧有三合土护墙。三排村聚居着壮族同胞,喜唱山歌、彩调,每逢春节,从初一演唱到十五,观者如潮,热闹非凡。
在古建筑中还有:明代修筑的雒容县城城墙遗址(在中渡旧县村),尚保存石砌城墙1000余米,其中完好的约有700米;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46-1481年)修建的南、北迎龙桥(在黄冕里定村);清康熙年间,太守赵公道捐资重修的赵公桥(又名接龙桥,在雒容镇);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重修的清真寺(在黄冕乡);与清朝太平天国起义同期,李文茂所建的“大成国”修筑的营盘战壕、城堡遗址(在江口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