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是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婺源是古徽州府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境内古村落遍布乡野,保存完整,拥有婺源油菜花(春季)、鸳鸯湖、大鄣山瀑布、大游山、江湾镇等著名景点。婺源还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基本简介
县情简介
婺源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现辖10个镇、6个乡,2011年末,总人口为362200人。婺源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行政地名命名的著名国家级旅游景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江湾景区于2013年1月17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婺源正以打造建设“中国最美的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而不懈努力!
2013年,随着江湾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婺源全县拥有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7家,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县份,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整个县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婺源正以“中国旅游第一县”的目标而奋斗!
名称由来
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众家说法不一。
婺 (wù)字的意义:《康熙字典》婺:【星经】须女四星,一名婺女。又【集韵】迷浮切,音谋。美貌。
《辞海》:一、古星名,即“女宿”;
《现代汉语辞典》:(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
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鳙水流入婺州”,故名。
四是 婺源置县时,恰逢婺女星在长安京城的东南方向出现,唐 玄宗李隆基是酷爱美女之君王, 认为婺女星出现正好应在新设县治的位置上,是大吉之兆,故定此县名为婺源,意为美丽婺女的家乡。
前三种观点都不够完美。 其一,婺源县城确有一条河绕城三面而过,但是这条河虽然称为婺江,它却是乐安河的上游,它之所以称为婺江,是因为先有婺源,而后才把它称为婺江。 其二,休宁隶属婺州是隋代的事,并且也只有18年的历史,而婺源建县是在这以后约140年,相隔了一个朝代,不可能说明称作婺之源的原因。 其三,鳙水”虽流至婺州,在金华也称作婺江,但并不能说明是婺之源也,所以这种说法也难以服人。
第四种说法应当可取。婺源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相传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县,适逢婺女星出现,是为天呈祥瑞,帝王爱美趋吉而定县名为婺源,故此说更能体现婺源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民追求幸福吉祥的命名本意。今有《婺之源》二首:
其一:天上女宿落人间,舞矛弄文艺双全。拨动源头五色彩,引得君王颌首来。
其二:美丽乡村美女郎,持矛弄艺写文章。活水原来清如许,润得山川飞流长。
历史沿革
建县历史
婺源(wùyuán)建县的历史有1200多年。本县地域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属江南东道歙州休宁县地(部分属江南西道饶州乐平县地置),隶江南东道歙州(治今歙县)。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1934年)改隶江西省,36年(1947年)复隶安徽,38年(1949年5月)又划至江西,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
区划沿革
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
1984年,设置清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357号)。
1985年4月18日,设立珍珠山、武口、晓林、凤洲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
1993年,撤销秋口乡、江湾乡、赋春乡、中云乡,设立秋口镇、江湾镇、赋春镇、中云镇(赣民字[1993] 34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许村乡、镇头乡、大畈乡、思口乡,设立许村镇、镇头镇、大畈镇、思口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
1997年8月18日,撤销太白乡,设立太白镇(赣民字[1997]17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1个镇、1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大畈镇、江湾镇、思口镇、秋口镇、赋春镇、镇头镇、中云镇、许村镇、太白镇、沱川乡、段莘乡、古坦乡、浙源乡、溪头乡、鄣头乡、甲路乡、晓鳙乡、武口乡、潋溪乡、龙山乡、高砂乡、珍珠山乡、晓林乡、梅林乡、凤洲乡。
1999年5月31日,撤销武口乡,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村委会、潋溪乡的东岭坞村委会划归紫阳镇(赣民字[1999]125号批复)。
2001年12月3日,撤销潋溪乡,西坑村委会划归紫阳镇;杨溪、善坑村委会划归梅林乡;撤销晓林乡,划归中云镇;撤销晓鳙乡,划归江湾镇。2003年8月19日,鄣山乡更名为大鄣山乡(赣民字[2003]190号批复)。2003年9月28日,撤销高砂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2003年10月21日,撤销梅林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撤销大畈镇,成建制划归江湾镇管辖。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婺源县撤并乡镇的批复》同意撤销婺源县龙山乡,成建制划归中云镇管辖;撤销凤洲乡,成建制划归许村镇管辖。
2006年1月20日,撤销甲路乡,成建制划归赋春镇管辖;撤销古坦乡,成建制划归大鄣山乡管辖。
现辖10个镇、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秋口镇、江湾镇、中云镇、思口镇、赋春镇、镇头镇、许村镇、太白镇、溪头乡、段莘乡、浙源乡、沱川乡、大鄣山乡、珍珠山乡。共有19个居委会、171个村委会。
大事年表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朝廷为便于统治,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于农历正月初八日建婺源县。县治设清华,隶江南东道。
○乾符四年(877),黄巢起义军攻入县城。次年又至。
○天复元年(901),县治由清华迁弦高。
○宋绍兴元年(1131),岳飞征讨李成经过婺源。
○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两次攻占婺源州城。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兵攻占州城,婺源归顺朱元璋部。
○明嘉靖十七年(1538),虎群至境,死伤200余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