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中牟

家乡区县: 郑州市中牟县

中牟古称圃田,西汉初始置县。汉高帝十二年 ( 公元前 195 年 ) 称中牟候国,武帝元上鼎五年 ( 公元前 112 年 ) 复为县;隋开皇元年 (581 年 ) 改称内牟,十八年改内牟为圃田;唐武德三年( 620 年)置牟州,武德四年废牟州仍为县。其后行政区隶属虽多有变化,县名至今未变,治所多在今县城一带。建国后,中牟曾属陈留专区、郑州专区、开封专区, 1983 年 7 月划归郑州市市辖县。全县总人口68万人,辖13镇4乡,422个行政村,其中有回、满、彝、傣、佤等 26 个少数民族。
中牟县位于黄河之滨,为华夏文明最最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留下众多文化古迹。据 1984 年文物普查,全县古文化遗址百余处。主要有业王瘸岗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后魏桐树岗的仰韶文化遗址,八岗老寨的龙山文化遗址。珍贵文物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磨盘、古磨棒,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沙质陶鼎、镂空鼎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古斧、灰陶器等。馆藏的文物有唐代的铜佛像、风花雪月瓶等,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珍品。境内著名古迹还有冯庄古墓群,战国梁惠王墓、汉代萧何墓,宋代寿圣寺双塔、八岗贤王赵德芳墓等。驰名中外的官渡古战场遗址旧迹已不可寻,但 1993 年建成的官渡古战场旅游共宏伟壮观,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袁曹大战的场景,为中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做了很好的注释。
中牟位于郑汴之间,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鲁宣公公元年(公元前 608 年)会诸候于棐( fei) 林(县境南部)以伐郑;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382 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县境南部);战国时秦七攻魏五入囿中(中牟别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刘邦败秦将杨熊于曲遇聚(县城东部);汉献帝建安五年( 200 年)曹操袁绍大战于官渡;唐中和四年( 884 年)黄巢起义军与唐将李克用激战于王满渡(县境北部);宋绍兴十年( 1140 年)岳飞于中牟大败金兵;明崇祯年间,李自成三围开封,皆军次中牟;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辗转县境。同治年间,山东、安徽起义军屡次过境;民国初期,直奉对峙,蒋冯阎中原大战皆屡争中牟。
饱经忧患和兵燹劫难的中牟人民,历来就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早在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522 年),奴隶不堪奴隶主压迫,聚众萑苻泽(县城东北部)武装暴动,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奴隶起义的大旗,史称“萑苻泽奴隶起义”。清末张香尼、张群尼投身民主革命,参与吴古岳等人组织的炮击河南督署的事变,因事发被捕,殉身革命。民国 2 年( 1913 年),张锡珍等人为阻袁(世凯)军南下,欲拆毁黄河桥,事发被害。民国 15 年( 1926 年)学校师生发起抑制日货运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民国 27 年( 1938 年)日军入侵县境,烧杀抢掠,残害百姓,中牟人民奋起抵抗。李鸣鹤组织“蓝学团”进行抗敌自卫,围歼日军小分队,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崇高精神。抗战胜利后,中牟人民又积极投入反专制独裁,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
1947 年,共产党员冯国彦受中共豫皖苏第五地委委派在中牟、新郑、尉氏、洧川四县结合部开展革命工作。 1948 年 7 月在榆林赵村成立了中牟县人民民主政府,组建了县大队,配合解放军对敌开展政治和军事斗争。与此同时,白沙、蒋冲一带群众自发组织,支援解放军九纵二十六旅修掩体、抬担架、搞后勤,为蒋冲阻击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0 月在解放县城的战斗中,县大队配合解放军主力围歼郑州之敌。 10 月 22 日,县城解放,中牟人民又投入了剿匪反霸建设家乡的斗争洪流。
中牟解放后,全县人民上下动员积极支援前线。 1948 年 11 月出动民兵 2100 人,奔赴淮海战役战场执行支前运输任务,有 24 人被评为支前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中牟儿女踊跃参军参战, 1300 余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130 多人在朝鲜战场光荣捐躯,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中牟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全县人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建设更加富饶文明的家园的征途中,全县人民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开拓进取,依托酵资源、交通、劳力、人才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搞活流通,繁荣商业,用自己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中牟明天将更加美好。

朱利敏(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