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铁人”生活的退休

家乡区县: 渭南市澄城县

退休返乡养伤
1968年,19岁的张清海放弃了即将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报名参军。他热爱军营,入伍第二年入党,第三年就提了干。
在部队里,张清海有“军中铁人”之称,因为在边防建设施工中,他曾经连续作业67个小时不休息,又因为他多次在水中火里抢救战友群众,6次负伤。最后一次,他从昏迷中醒来后,发现自己的腿不能动了:医生诊断为下肢不完全性截瘫,被定为一等残疾。
1987年秋,张清海告别心爱的军营,拖着伤残之躯回到家乡。按照规定,他被国家供养终生,有专人护理。可张清海不甘躺在功劳簿上。乡亲们说,你为国防建设差点把命都搭上了,就好好休息休息吧。可张清海说:“我做不到,我要把这当作生命的重新开始。”
奋笔讴歌家乡
渭北的丘陵沟壑,正常人走起来都费力,但20多年来,张清海拄着双拐,硬是把方圆百里的路给“走”了个遍。
1989年7月,刘家洼遭洪灾,大量耕地被毁,房屋倒塌。喜欢写作的张清海决心用笔为乡亲们鼓劲。他带上止痛药和注射器,赶往水灾现场,赶写出《刘家洼乡奋力抗灾自救》等稿件,被省报、省台刊播。
从此,张清海关注家乡的新风新貌,笔耕不辍,20多年来,在各级媒体发表1200多篇稿件,刘家洼也在他的笔下变得越来越美。
一片痴心为民
2004年9月以来,他拄上双拐4次去洛川、黄龙和合阳等地,帮本乡农民工讨回欠薪几十万元。
长期以来,柳泉村缺水,村民们要到二三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为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难题,张清海主动协助村组干部,为村里打机井争取指标和资金,他每天跑县城,手心和胳肘下磨出了一层层茧子,体重下降了10多斤。结果机井打成了,他却住院了。
为彻底改变村里校舍的危漏状况,张清海将自己县城唯一的房产抵押,从信用社贷回5万元建校启动工程款,并在竣工当天,带头捐款600元。
“老张做的好事一本书都写不完,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乡亲们介绍,张清海曾冒着严寒酷暑先后43次去西安和咸阳等地,义务为57名军烈属和复转军人求医治病……
倾情国防事业
张清海把爱心倾注在乡亲们身上,也时刻倾注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部队。
返乡后,他毅然将技校毕业马上就能参加工作的儿子和工作已转正一年半的女儿相继送往军营。孩子服役期间,他家9位亲人先后去世,可他封封家信报“平安”,教育孩子争做新时期的合格兵。
此后,他又将19名有志青年送进部队,还自费近万元先后11次前往云南、河北等地,慰问家乡入伍军人。
回乡20多年来,每当本村或邻村青年入伍,军人探亲或由部队退休、转业、退伍,他总是要在老伴的搀扶下带上慰问品登门看望;每当优抚对象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每年清明节时,他总要和老伴翻沟过河,到38公里外的县烈士陵园扫墓……

欧式乞丐(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