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时,他以陕西省唯一物理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33岁时担任核工业四○五厂副厂长,后担任该厂总工程师;41岁时,被任命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成为该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长;49岁时,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2项、国防科技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20项。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核工业总公司授予他“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一串串光鲜亮丽的人生履痕,一项项卓尔不凡的科研成果,一个个令人艳羡不已的人生“光环”,吸引着我们带着由衷敬仰之情,走近了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雷增光。
知识改变命运
1961年,雷增光出生在澄城县冯原镇团结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每每提起能考入清华大学,他总是不无感慨地说:“这首先得感谢我的母亲。尤其在上高中时家里特别困难,弟妹们相对年幼,有人曾劝母亲让家里的老大(雷增光)停学,回家帮父母干活。心地善良、深明大义的母亲虽不识字,却坚持让我上学。”“在冯原中学上学时遇到了刘洪、王印印、王生俊、肖世明、田纪周、韦李盈、李国光等一批顶呱呱的好老师”。“养育我的家乡使我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性格”。雷增光还对陕西省招办的一位李姓“伯乐”念念不忘:高考前填报志愿时他对清华大学根本不敢奢望。高考成绩公布后,在县医院体检时遇到了省招生办的李老师,李老师认为其成绩完全可以报考清华或北大,鼓励并帮助他更改志愿。也好在那时填报志愿并不像如今严格,他最终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录取,成了家乡乃至全县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成了全县教育界街谈巷议、津津乐道的“焦点”话题和“明星”人物。开学前夕,当时只有164米个头、88斤体重的他还在工地上拉土方,连续干了几周,为家里挣了一些工分……
上了清华大学,雷增光在学习上遇到不少困难。就拿英语来说:刚开学就要接受英语分班考试,分A、B、C、D、E、F五个班,其中A班最好。来自农村的他几乎没学过英语,只能认全26个字母,知道一些单词,被分在了E班。当时从北京回一趟家的单程火车票是18元,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为了尽快提高英语成绩,他连续两个假期都留校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年半后全年级英语竞赛,他竟得了一个三等奖。
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又读了3年硕士研究生。为了照顾家里,他放弃了本可以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在清华大学度过了难忘的8年后选择了参加工作。他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后来工作期间继续攻读取得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86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的雷增光,出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向往,毅然选择了地处陕南山区的核工业四○五厂。“其实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了不得,我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
对于雷增光这样一位宝贝人才,厂里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技术引进、重点攻关等工作中,处处把他推到前面。当时厂里正在紧张地进行技改工程建设。有一套价值数千万元的重要工艺设备,只有一套软件自控系统。这意味着投入运行后,一旦自控系统出现故障,将使生产处于瘫痪状态,给整个工艺生产系统的安全持久运行带来重大威胁。他发现后立即找到厂长反映情况并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和原生产方交涉,对方承认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并答应由他们负责设计、安装全部硬件控制系统,为工程建设消除了一大隐患。此举赢得了厂领导的高度赞扬。
1994年,国家投巨资在四○五厂上马一个大型技改工程。年仅33岁的主管生产的副厂长雷增光担任施工现场负责人。在厂总工程师不幸因病去世的情况下,他一身二任,挑起了重担。考虑到当时因企业部分项目中止等原因导致厂里有两三千名职工没活干,厂领导班子冒着风险,安排本厂职工进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并不断探索改进、创新技术,使该工程进度提前300多天建成运行,投产后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工厂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出了困境,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雷增光的工作单位距老家并不远,可他为了全身心搞好两次技改工程,竟有7年时间没回家探望父母。尤其在1989年8月到1990年2月底的7个多月里,他废寝忘食,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就是在他筹备结婚大事的日子里,他也把收拾新房、置办家具等本该由自己置办的事情,全都推给了爱人和岳父家。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他才出差归来。可结婚刚三天,他又去外地出差,一去就是十多天。
1996年,厂里调试试验设备时保温材料意外着火,如不及时处理,会对试验设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当时现场冒出滚滚浓烟,温度高而且有毒。雷增光义无反顾,冒着危险带领现场人员奋力灭火。火终于扑灭了,他却在救火时灼伤了。等到爱人听说以后赶到医院时,他已经简单包扎之后回到工作岗位了。
追求永无止境
2002年,雷增光被聘任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成为理化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长。理化院承担着两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民品的开发生产任务也十分繁重。任务变了,环境变了,但是雷增光的追求没变,作风没变。他抓紧一切时间深入到科研、民品一线了解情况,深入到机关各部门搞调研,很快就熟悉了新环境、新工作。
为了加快工业化的进度,中核集团公司要求承担核能开发项目的理化院在新建厂试生产的基础上,要完成大批量的生产任务。在完成大量生产准备工作正准备转入正式生产时,生产却出现了不稳定情况,有些技术参数偏离了设计要求。虽经过反复查找和分析,仍未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生产一度陷入的困境。那段时间,雷增光经常寝食不安,照他自己的话——“真有快崩溃的感觉”。但他没有畏难退缩,果断要求院内有关的几个研究室、试验车间和部门全力攻关,历经3个月时间进行了200多次的试验,最终找到了影响技术参数不稳定的因素。在时间已过2/3、生产任务完成还不到1/3的情况下,他狠下决心,“玩命也要达标达产”。院里召开了百日会战动员会,生产员工没有了休息日,生产线两班改三班,紧张而有秩序地运行,实现了提前达标达产。
科研工作是理化院的立院之本。作为专用设备工业化应用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雷增光十分注重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他还虚心向老同志、老专家学习,注意发挥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才干,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2005年,作为有成就的校友,母校清华大学邀请雷增光在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报告。他以自己18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校友们:“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入主流,上大舞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越是祖国需要而又人才稀缺的地方,越是年轻人能干成事业的好地方。”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典礼上说:“只有将所学贡献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贡献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完美人生……雷增光校友的成功,源于他选择了责任!”
在理化院的8年,雷增光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努力拼搏,使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民品经营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理化院的发展跨入了新阶段。
2010年5月,雷增光被聘任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这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家重要骨干企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有着举世瞩目的“两弹一艇”和实现大陆核电“零的突破”的辉煌历程,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站在新的人生坐标上,他不断地用信念、智慧和汗水续写新的人生篇章。
“在清华园里我产生了一个梦想,那就是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做一些事情……”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晚会的大屏幕上,播放了这段对雷增光的采访画面。20多年来,雷增光矢志不渝地追求着这个梦想,我们衷心祝愿他美梦成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