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一路歌

家乡区县: 渭南市澄城县

解不开的鲁迅情结
郑欣淼于1947年10月出生于澄城县雷家洼乡一个耕读家庭。他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高中毕业生,非常重视读书。受父亲的影响,郑欣淼很小就嗜书如命。在那个没有多少书可读的年代,偶尔得到一本他总是爱不释手、反复阅读。高中时代,他所在的临潼华清中学就坐落在华清池东边,离秦始皇陵只有七八里,闲暇时间,他便时常去那里领略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那种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的执著就是那时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形成的。
“文革”时代,鲁迅的文章风靡全国,他那犀利的文风、畅快淋漓的痛诉以及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郑欣淼,他夜以继日徜徉在鲁迅的著作中,学习他的语言,感受和领悟他的思想,自此跟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欣淼是老三届,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同学纷纷考上大学,他却因工作关系未能去考。那时,他已经陆续在《鲁迅研究》刊物中发表了一些文章,就想报考西北大学鲁迅研究的专业。当时考研有35岁的限定,如果再不考,过了35岁以后就没机会了。因此他潜心准备了一年多,同时又写了一篇关于鲁迅国民性的论文,然后去找单演义教授。当时单教授在招硕士研究生,已招了两届,在全国也有影响。单教授看了他的文章说:“你对鲁迅研究很热爱,而且也有一定的基础,欢迎你来报考。”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报名,单教授又建议他研究鲁迅的国民性,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了《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并于1990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他出版了《鲁迅与宗教文化》。其后又先后发表了《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鲁迅是一种力量》等多篇论文,他本人也于2001年担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至今。他说:“几十年来我一直热衷于对鲁迅的研究,通过鲁迅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尤其是在市场化冲击日益强烈、人心普遍浮躁的今天,看看鲁迅深刻的论述,对于约束和提高自己是大有裨益的。”
深厚的文学素养
从中学时代开始,郑欣淼就醉心于古体诗词的创作,而且笔耕不辍,成果颇丰,先后出版了《雪泥集》《陟高集》和《郑欣淼诗词百首》3本古体诗词集。一位评论家这样评价郑欣淼的诗词,他说:“郑氏的诗之所以令人流连品味,就在于写的都是当今社会生活,感时赋事,见闻入诗,所历所思,无不入韵。”无论是游历古迹时的凭吊感怀如《桂枝香·岳阳楼》《永州柳子庙》等,还是读书看戏观画听报告时的思绪心得如《读鲁杂感》《在西宁观豫剧》等,可谓雪泥鸿爪皆诗句,是情是理任剪裁。
亦师亦长亦良友,有幸忘年我遇君。
霁月溶溶消吝鄙,要言淡淡长精神。
双眉不画趋时样,忠鲠常为违世音。
青冢忍看木已拱,三秦春树燕山云。
这是郑欣淼1993年5月写的一首题为《纪念张宏图同志逝世十周年》的小诗,可谓真情流露。郑欣淼说,张宏图是他当年在澄城县工作时的县委书记,对自己人生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此人性格耿直,人品高尚,工作雷厉风行,在当地是深孚众望的好领导。曾有幸跟随在他身边工作的郑欣淼从这位长辈身上学到很多令他受益终身的东西。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和张宏图一起下乡时,路途寂寂,困顿交加,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而这位同样劳累不堪的县委书记竟有腔有调地吟诵起南唐中主李璟的一首词,而且颇为投入,自得其乐。这给了郑欣淼很大触动,他突然醒悟:只要心态积极,任何工作都有乐趣可言;不管环境如何,只要你愿意,总有机会亲近书香。
郑欣淼嗜书,如果不出差,即便是周末他也在办公室度过,他喜欢办公室的安静。在他办公室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随手拿得到书。房子分里外两间,外间会客沙发后,是一排摆满工作用的大部头的书架;里间一进门,则见整面墙都是书架,架上满满当当摆着各类图书。郑欣淼还喜欢借书。他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北京图书馆办借书证,加上文津街分馆的一共办了三个,我在首都图书馆也办了借书证。我们平时比较忙,借一些书读,不是简单增加一些知识,也能使人的心境平和一些。”
干一行专一行
身为老三届的郑欣淼,高中毕业后回到澄城农村务农。1970年他在县城参加工作后,由于出色的表现实现了“三级跳”,从澄城县调到渭南市,又从渭南市调到陕西省,再到1992年调到中央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郑欣淼都没有放松对文化的执著与热爱。他说:“我这人还有个习惯,就是干什么就吆喝什么,干一行就钻研一行。”
1977年至1992年间,他一直在省委搞政策研究。其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半年时间,他利用学习之余潜心致力于《政策学》的写作。当时有关政策学方面可参考的材料几乎没有,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于1989年出版了长达20余万字的《政策学》,获陕西省社会科学第二次优秀科研成果奖,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人民日报》等许多报刊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平主编的《调查研究概论》共15万字,其中9万字由郑欣淼执笔。当时的《红旗》杂志(现改为《求是》杂志)推荐过此书。省委组织部发通知要求把此书作为各地培训干部的教材。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后不久他又写了20余万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论》。
1998年至2002年,郑欣淼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他常说,要“以温情与敬意厚待民族文化”。在文物局工作的那三年半中,他跑遍了全国大多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了解了国家的文物政策,写了许多关于国家文物方针、博物馆发展、文物与旅游关系研究的文章,在全国文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胜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9月,郑欣淼就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上任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开始了故宫的百年大修,这是自末代皇帝撤出皇宫以来故宫的首次整体大修缮。同时,他还提出,从2003年开始,要用7年的时间,到2010年,故宫要完成对文物的清理工作。他说,故宫文物也是重要的国有资产,我们在故宫工作的同志,是受国家委托来保管这些文物的,最后到底保管得怎么样,损坏了没有,要向国家和人民作出郑重的交代。只有完成了清点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到故宫工作以后,郑欣淼对故宫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过去故宫是皇宫,500多年来,明清两代24个皇帝和他们的嫔妃、皇子、宫女演出了他们的悲喜人生。而现在,它是博物院,是古建筑,同时又有150万件文物藏品。皇宫的地位很高,它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帝王威严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体现。所以说,故宫不是一般的博物院,藏品也不是一般的藏品。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2003年10月,首届江苏文物节“世界博物馆馆长论坛”上郑欣淼率先提出“故宫学”,这将故宫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国内外博物馆界的极大关注,而此时离郑欣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仅仅一年零一个月。
2005年,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郑欣淼又策划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将故宫的内涵充分挖掘并展示给世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故宫在全球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正在不断扩大。这两年,他又先后出版了《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紫禁内外》《故宫与故宫学》和《守望经典——郑欣淼谈故宫》四本关于故宫的书籍。
谈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郑欣淼感慨万千。他说,我认为还是要下苦的。即使天分再好,外部的环境只能起到促进的作用,真正能不能有所作为,还在于自己。人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不可能让时间延长,但我可以不干其它事,我可以推掉一般的应酬多用来学习,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正如郑欣淼所说,干什么事都“要下苦”。在陕北蹲点时,他用闲暇时间写第一本鲁迅,第二年便查出高血压。写《社会主义文化新论》时,即使是在日本学习的仅仅三个星期,他都带着书稿,紧接着又被查出糖尿病。如今,年过花甲的他虽然有着22年的高血压和14年的糖尿病史,但为了能让故宫的历史永放光芒,他依然鞠躬尽瘁、废寝忘食,一如既往将他的文化事业进行到底。

欧式乞丐(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