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啰儿调

石柱土家啰儿调至少可追溯到唐代三峡地区的竹枝词。“啰儿调”以浓郁的方言声韵衬词,且大多采用七言四句的演唱形式,秉承巴人先祖的歌乐之风。

“土家啰儿调”的基本句式是使用七言四句体,在每句七个字中的第四字和第七字后,均附以衬词“啰儿”或“啷啰”。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吟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句时,便是“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啷啰)”。这种呈规律性的停顿与衬词,改变了原有七言诗体的语言节奏,更加琅琅上口,更富有音乐节奏感,也更加鲜活地体现了石柱土家人民乐观、诙谐的性格。

石柱“土家啰儿调”的内容极为广泛,但大多为劳动歌曲和生活歌曲。创作者多是普通群众,歌词偏重通俗性,但又不乏文学美,特别是部分生活类歌曲,在表达男欢女爱时俗而不陋,意犹未尽,展示了较为高超的艺术技巧。 民俗研究者认为,作为汉族与土家族的交汇地区,石柱在唐代主要属于忠州(州治在今忠县)管辖,少数地区属浦州(州治在今万州)管辖,当时三峡竹枝词在境内较为流传。明末清初,四川因战争而十室九空,沿长江一线的州县人烟稀少,竹枝词逐渐消失。只有在石柱得以保存下来,并和当地民歌相互融合,形成了“土家啰儿调”。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代表作,由石柱中学教师蓝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收集整理,并将D调改为C调,修改了部分音谱。后由梁平人金鼓先生,根据原来的歌词加以改进,摒弃了原来歌词中“二嫂喂”的衬词,将原句中生僻的方言词改为通俗易懂的字词,使歌词显得更加好听易记。

近年来,石柱县收集了近百首“土家啰儿调”,并出版了相关书籍,枫木乡年过六旬的刘永斌,能演唱近百首“土家啰儿调”,是“石柱土家歌王”。

2006年,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成为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淡煙(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