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功碑,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市区中心,是全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重庆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其前身为“精神堡垒”,其后被改建为今解放碑。
该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现名为解放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由国民政府都市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黄宾勋、专门委员刘达仁主持,建筑师黎伦杰设计,工程由天府营造厂中标承造。
国民政府于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开始抗战,为建瓴审势,经野制宜之计,是岁十一月二十日移驻重庆,导率全国,共御强敌,遂以西南重镇建为陪都。中经八载,赖领袖英断,军民效命,繄盟邦协力,终至日本乞降,乃于三十四年九月三日宣告胜利。寇氛既息,疆宇既复,政府还都南京,而重庆官民爰有伐石著绩之举,张市长伯常嘱为撰文,以昭悠远。余惟抗战之制胜在于同心,建国之期成亦然。民族光荣与夫世界和平之所系,舍是莫由。乃播之铭语,俾行路永歌,以憬国人之思。铭曰:黾勉同心,勿怠勿荒;以成胜利,以建新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欲以种种方法摇撼中国人的意志,威胁中国人民的精神"、"打破敌人精神胜利之敌计",国民政府于193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颁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精神总动员"运动渐至深入。
国民精神总动员促进会根据各方热望,决定在重庆市中心繁华地带建一座象征抗战到底决心,宏扬御侮精神的建筑物,定名为"精神堡垒"以资纪念。1940年底,堡垒破土动工修建,于1941年12月30日竣工。堡垒为木质结构,外涂水泥的方锥体建筑,通高7.7丈(约25.67米),含纪念"七七"抗战之意。内隔五层,底座为八角形,主体呈四面主柱状。其四角柱头外钉木板条加固,为防止日机空袭和轰炸,通身以黑灰色上底。柱底面向民族路一方,题有"精神堡垒"四字,其最上面一层中部,饰有新生活运动蓝底红边的会徽图案,绘为盾形标记,其中心安有指南针。柱顶为五角形,顶悬国旗,顶端的周边呈城垛样式,在城垛中央还放了一个深蓝色的大瓷缸,里面可置棉花、酒精,遇有重大集会或活动,且以火炬点燃,以示自强不息。地面则利用炸毁空地,辟作通衢广场,方便观瞻。日机炸毁
"精神堡垒"建成后,一直是陪都各界及中枢当局举行庆典、集会场所。以后,日机轰炸重庆,"精神堡垒"被炸坍。后拆除,利用原地辟成街心草坪,当中立根旗杆悬挂国旗,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原址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