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演出

家乡区县: 沧州市新华区

“竹马”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在沧州已有多年历史,清末民初过旧历年元宵节是广为出动。据《沧县志》记载:“斯亦与秧歌同时而演者也。”这说明不但独立演出,也和秧歌同为一队演出。又说:“屈竹像马、黏纸为毛皮。儿童古装跨之,多者数十骑,少者十余。演必以夜以掩其蹄迹。壮者以长杆挑灯,锣钹鼓铙以助势,与马铃郎当之声相和颇助夜游之兴”。这几句话勾画出当时竹马活动时的情景。

1947年以后所见竹马均单独演出,已不见高竿挑灯,也不仅限古装。其竹马仍用纸糊,马的前腹后臀里部增设了蜡烛。

1980年竹马曾创新为“十二属相”,其中只有“一马”,其余为鼠、牛、虎、兔、龙、蛇、羊、猴、鸡、猪,称“竹马十二相”,扮演的都是儿童,背后背有特制的水银玻璃片组成的瓶,瓶内插花,走碎步,肩左右摇摆,瓶花随之摆动,在锣鼓声中来回穿花,也别有情趣。

1984年吴官屯的竹马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别有特色。马不再是纸糊的,而是从天津戏剧服装店特制的,以竹片作骨架,用枣红平绒作马皮裱制而成,耳、鼻、眼、口及其长鬃体态都像活马一样,再披上彩鞍辔、串铃,栩栩如生。扮演的角色都是杨家将任务,男女各五,人物的穿戴也是从天津戏剧服装店按所扮人物的装束订购来的。表演者跨上马,配有十几人组成的乐队,锣、鼓、笛、笙、管、弦、唢呐一概俱全。乐队根据竹马表演内容奏乐,气势雄伟。

竹马的活动,赋予了一定的内容,可分四层:出征、过关、激战、回师。出征,采用碎步,二龙吐须出场;过关,快碎步,运用“脱皮”和“卷心菜”;激战,用园场步走“绕八字”,“四面斗”,“八面风”;回师,以喜悦碎步,穿“麻花”收场。

庞纪强导演的竹马,曾在沧州市民间文艺会演中荣获一等奖。

张铭雪(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