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部,有一条古驿道从三都水族自治县起,往西进入都匀市境内后,经王司、马寨、甲宋、小围寨冲口、都匀市区、邦水、杨家冲、平沟走贵定县昌明后直奔贵阳。笔者就出生在这条古驿道上穿过的都匀市奉合水族乡,后来的生活辗转于都匀市区至邦水一带,耳闻目睹这条古驿道上有不少碑刻与民间,留下和流传着许多的诗歌。
这些诗歌中,有的赞颂人文景观,有的赞美山水风光,有的借景抒情。虽然有些诗歌的作者已经无证可考,但历经世代传颂,深受布族苗寨、水族村落的同胞的后人喜爱,成为一卷跨越历史时空的民间“口头档案”。古驿道经过的王司镇、基场、阳和、奉合三个水族乡一带,山高谷深,地势险恶,闻名“套头”。传说古时候,居住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同胞,苦难深重,因为坚决抵抗官府的苛捐杂税,官府调兵镇压,遭到的强烈抗击,官兵被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为首的将领回朝庭报告:“那个地方地势太恶,攻不进去”。结果反而得到朝庭的奖赏,从此,民间就留传着这样的歌谣:
九十九里长沟阱,八十八里高垓坡。
桃花五寨铁门坎,万剐悬崖鸡贾河。
三十三里烂窖坝,七十七里落水河。
外套更比内套险,一套不落一套落。
一将惊心携兵转,深感责任难逃脱。
满朝文武皆赞叹,败阵将军反受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