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乡”——台儿庄

家乡区县: 枣庄市台儿庄区

山东最南端的枣庄市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枣庄的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
左右,大多年份年降雨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境内27条河流,157个湖泊,水网
纵横。 境内运河通航里程93.5公里, 是目前大运河通航的最北端。 枣庄市有
着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其最精华最深厚的资源部分是运河文化。
台儿庄古城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间的过度地
带。显著特征之一是受海洋的调节和影响很大,四季分明。春季一般从3月24日
至5月19日,历时2个月左右,具有气温回升快,降水较少,多风,蒸发旺盛等特
点;夏季从5月20日至9月18日,历时四个月左右,具有炎热潮湿,高温和暴雨天
气较多;秋季从9月19日到11月10日,历时2个月,具有降水减少,气温下降,天
气凉爽,日照较充足,偶有高温天气,或出现连阴雨;冬季从11月11日至次年的
3月23日,具有寒冷干燥,多西北风,雨雪稀少等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14℃,年
最低平均气温8.2℃,年最高平均气温19.5℃。气候真的很适中。
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看,年降水以1月和12月最少,7、8月最多。季节降水按夏
、秋、春、冬依次递减。一般情况下,春季较旱,夏季易涝。 风向受季风和地
理环境的影响明显,多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冬季刮偏北风,从12月到次
年2月刮西北风或东北风;夏季刮偏南风,每年3到11月刮东南风或西南风;全年
平均风速为2.3米/秒。
台儿庄古城内保存了53处战争遗迹。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与华沙成为世界上仅有
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
台儿庄古城景区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地域文化,规划
建设招幌博物馆、酒文化展馆、运河奏折展馆、兰祺书寓等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
的博物馆,逐步将整个古城打造成为一本“大百科全书”;在经营业态上,主要
以国内高端品牌的酒吧、茶楼、客栈和运河沿线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
;在景区运营管理上,叫响“天下第一庄”著名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品质,按照
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运营管理。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
江南韵致”为一域,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
旅游度假休闲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一块瑰宝。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
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
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国朝高宗(乾隆皇
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的繁荣景象。
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南北交通中断。于是,不得
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台儿庄,向南直通邳
州。因为有泇河补充水源,这段运河因名泇运河(俗称韩庄运河)。泇运河这段
比起徐州段,不仅水道畅通,避“黄河夺运”之害,又能缩短路程七十里。于是
,这段运河成为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通道(今天也是如此)。由此,
使得运河上的重镇台儿庄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
至清朝初年,台儿庄已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城市人口最多时高达6万多人。作
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通过运河漕运,台儿庄云集了大批的晋商、徽商、浙
商、闽商、粤商,是辐射苏鲁豫皖地区一座重要的商埠城市。城区内现仍保留长
达3公里的古运河河道及明清繁荣时期的街巷、码头等遗址,被中外专家誉为“
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至今基本保留明清时期古城脉、古河道、古
码头,多是低平建筑。
一九三八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
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
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一直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权所在地,旧
城的老居民区依然保持着古朴自然的陈旧落后面貌,开发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了
台儿庄几代人的梦想。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
,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
2010年5月1日正式开城,5月4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来台儿庄古城为复
兴楼奠基。
2011年5月12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参加台儿庄古城开埠仪式,他
说,“对于能够来台儿庄古城参加开埠仪式,我深感荣幸,并且终生难忘。我去
过世界上很多名胜古迹,但只有来到台儿庄才感觉到自己是这里的一分子,让人
感觉亲切。把台儿庄作为两岸交流基地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希望它为两岸经济文
化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1年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亲临台儿庄古城视察
,并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古城建设“是大思路,大手笔,很了不起,看了以后很
震撼”,“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2012年9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贾庆林同志,莅临
台儿庄古城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强调重建台儿庄古城,符合全球中华儿女的
心愿,对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具
有重要意义;要把台儿庄古城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切实发挥好作用。
2013年8月5日,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历时四年全面竣工。
2015年3月30日,山东枣庄落马书记陈伟,曾叫停棚改重建台儿庄古城。
重建历程
运河和长城同为世界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长城早在1987年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却沉睡得太久了。2006年5月22日至24日,枣庄市政府参加了在杭州召
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考察团成员及沿运河六省(直辖市)18个城
市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标志着运河申遗
开始启动。这对于枣庄旅游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无疑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
的大好机遇。
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 29个景点,按
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留古、复古、
扬古、用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
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它集“运河文化”和
“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 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
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台儿庄古城为枣庄
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
古城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整理全面展
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台儿庄区负责文化信息收集工作;市建委、台儿庄区
负责建筑实物、树种、牌坊、桥梁、砖瓦、青石板收集工作;市旅游局、市服务
业办公室、台儿庄区负责吃住行游购娱素材收集工作。 台儿庄区专门成立了古
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一是书籍征集考证。从民政局、
水利局、史志办、文化局等部门和居民手中,征集各种书籍200余本,其中有《
山东通志》、《太平换宇记》、《续山东考古全录》及《峄县志》等都是珍贵书
籍。对有价值的材料予以整理,研究考证,形成材料。二是走访老人记忆。走访
了台儿庄80岁以上老人40多位,跟踪走访了燕、尤、赵、万、陈、袁、王、骆、
郁等家族,初步了解了几大家族的商号、码头、家族兴衰及其当时的居住情况,
形成1万余字采访材料。对古码头、古寺庙、古店铺、古涵洞、古树、大战遗址
有了细致的认识,对台儿庄大战前、文革前经济社会状况有了初步了解,整理形
成了5万余字的综合材料,绘制了1938年台儿庄地图。三是挖掘整理大战文化。
对运河浮桥、中正门、火车站、清真寺、关帝庙等大战遗址遗迹拍照研究,进行
系统的文字整理,对大战浮雕进行了设计构想,提出修复、开发建设建议。四是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认真做好运河沿线名吃调查。调查中发现
,台儿庄的名吃有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黄花牛肉面、老
鳖汤、辣子鸡、羊肉汤、糁、菜煎饼等,了解到了主要做法、工艺。并逐步延伸
,通过上网、查看资料等形式,调查了解到枣庄地区、鲁南地区和运河沿线城市
的名吃、小吃,整理归类,挖掘整理各类小吃、名吃近千种,形成了300余幅照
片、6万余字资料。
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
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
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建筑、徽派建筑、北方建筑、江浙建筑、山陕、广东、广
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重点对泰山行宫、文
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
庙、准提阁、东岳天齐庙、铁佛寺、苍庙、十八罗汉庙、南北清真寺、高庙、八
蜡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
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
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
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
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
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
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结构
台儿庄运河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 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
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几十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
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
着的古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15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
城,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古水城。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
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宋苗著(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