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十五、十六两日“闹元宵”。每餐鸣鞭炮,烧纸香、拉高照、挂彩灯、放焰火,各种文娱节目一齐出动,玩至深夜方尽欢而散。新婚姑娘同丈夫一起回娘家“过十五”,也叫躲灯。农家多用高粱杆等做“庄稼”插在粪堆上,以示农业丰收;用米面、绿豆面做“谷垛”、“牛”、“猪”、“鸡”等各式各样的“灯盏”,分别放在牛屋、粮仓、鸡笼、门墩等处,盼望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建国后,烧香祭祖和送神归天等迷信活动逐渐消失。机关、团体有扎彩门、挂彩灯、办灯展和灯迷会的活动的传统。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中午吃蝎子爪(烙薄饼切成面条),有的吃蝎子肚儿(炒黄豆等),象征不受蝎子、蛇等侵害。节日期间,儿童放风筝。
四、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届时,人们添坟(向坟上添土)、烧纸、放炮磕头,缅怀先人;门首插柳条,富人到野外“踏青”。中午吃扁食、包子、菜合等。建国后,插柳条等习俗尚存,上坟的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当天或者前几天。
五、 端阳
农历五月五日,俗称五月端午。当日,门首插艾,儿童胸前戴香布袋,手脖、脚脖戴五色线圈。凌晨,有的用草上的露水洗眼,用河水洗脸、洗澡。早饭吃鸡蛋、粽子、熟蒜瓣、凉粉等,并喝雄黄酒,有的用雄黄酒抹鼻、耳,以求治病除灾。节前,亲友送礼追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