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各家各户都要“请家堂”。就是要把家里故去的人,请回家一起过年、团圆。
“请家堂”是过年的第一桩大事。也是非常隆重、非常忙碌的一段时间。从年三十持续到年初二。
一、准备工作:
1、各种点心、瓜果,摆放于小碟中;双鸡、双鱼,丸子等各种冷热菜。就跟家里有人坐大酒席一样的,准备齐全。有生的,有熟的,又冷的,有热的。
其中生鸡是需要盘的。
鸡的脑袋要直,要正。
翅膀要从嘴中含着。
鸡爪要反扣于身上。
盘鸡很有技巧,有的人盘的,歪头耷拉脑袋,立不住;有的人盘出来就是好看。
很多年轻人早就不会杀鸡,更不会盘,于是腊月二十八最后一个大集上,有人专门给人盘鸡。价格还不便宜。倒是这原先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干,初一拜年的时候还要在家堂桌上比比谁家的好看的学问,失传了,成了一种商业,靠钱才能买到的本事。
2、牌位。牌位是非常重视的,写着故去的亲人的名讳,按祖先的辈分来写,如太祖、高祖、曾祖。牌位的左侧写祖先的名字,如讳某某某,牌位的右侧是祖先妻室名讳,如先妣某某某,最下端写“之神位”。因为每年要写特别麻烦,毛笔字也写的不是很好。所以,我妈特意找毛笔字写得漂亮的人写好了,像扇子一样折叠起来。每年直接展开即可。
排位要有底座,让其站的正,站的稳。一般使用签子之类的竹子制品固定好。
另外每年好用火纸,写“天地神之位”。这个是必须在年三十晚上“发纸码”时烧掉的,不能来年继续使用。每年一写。
3、桌椅板凳,酒盅、茶杯,筷子也需根据人数做出相应安排。首先要准备八仙桌,用来摆放各种吃的,菜多的话,一张桌子摆不开,还要摆两张桌子。除了摆放牌位的地方、桌子前和留出给人磕头的地方外,其余摆放椅子,让家人有地方坐。
4、温酒泡茶,斟满。白酒要烫热,茶也要不断沏。凉了就要换杯。
5、刷洗各种用具。要摆放这些吃的,喝的,用的,没有十几个碟子,几个大盘,几个雨盘,十几个茶杯、酒盅,根本下不来。于是乎,年二十九就要开始洗刷这些用具。三十早上再洗苹果,沏茶等,才来得及。
二、开始请
请的时间是在年三十上午,妈妈一般是八九点钟就开始了。早早请家里故去的老人回家过年。
老人家点上一炷香,要到楼下,对着几个方位,诚恳的请。
所有的门要打开,不能关着,让家人好回家。
念念叨叨请回家以后,把香插在家堂桌子前面的香炉里。请故人跟着香火,入座。
三、请来以后的招待
1、沏茶,倒酒。
2、做点心。
点心的意思,就是没到吃饭的点,先吃点垫垫。妈妈一般都是做糖水荷包蛋,或者沏鸡蛋。让老人们就着饼干和各色点心先热乎乎的吃点。
3、每餐加热菜。每顿饭,做好吃的喝的,家堂桌上要有一份。老家人称为“供养”。
做好菜,热好饭,要点香告知可以吃饭了。通知那些出去玩的故人,回家吃饭。
每餐前好换热茶,不能留凉茶。酒也要温一下。
总之和待客一个道理。
四、拜年磕头
只要是族里的男人(五伏以内的),大年初一,都要到每一张家堂桌前磕头。
从网上找了一张照片,这家供的算是很简单的了。
磕头的只限于男人。每一张桌子都要磕到。所以,大年初一早上,是特别忙的。
自打搬到城里,自家开始请家堂以后,每年大年初一,村里的很多男人都会来我家磕头,估计有三十多人。现在老家条件好了,好多人都买了车,有的是开着自己的小车,有的买了面包车,过年用一用,三十口人也就一起来了。浩浩荡荡的,很是壮观。
磕头的人,会顺便看一下家堂桌上“供养”的东西,如果只有几样菜,会遭到众人的笑话,说,这家子人不孝顺。
以前,很穷的时候,家堂桌上“供养”的东西,更是一种炫耀,一种家庭实力的表现。
注意事项“请家堂”期间,出嫁的闺女不许见家堂桌,也就是不能在娘家。所以,年三十到初二傍晚,这段时间,姐姐们是想帮妈妈的忙,也没法帮,回不去啊。
五、送家堂
大年初二下午下午三四点钟,就要开始“送家堂”了。意思是过完年了,要把这些客人再送走。
送的时候,讲究也挺多的。
走前,要热乎乎的吃顿饭。并把酒、茶都“浇点”一遍。就是把酒、茶,倒在地上一点,示意先人喝了。
然后,请着点着的想,打开门,往外走。
走时,要备好钱粮。院子里,用水画一个圈,留一个口。在这个圈里烧纸,留一个口是方便收钱用的。除了印了钱的火纸以外,妈妈一般在年前就要叠下很多的金元宝、银元宝、kuo子(零钱)。有的还要准备书包,好装,好拿。一边念,一边烧,这份是谁的,那份是谁的。把钱和需要的东西都带着。
家堂桌那边,也要留人,等请香的一走,就要开始收拾家堂桌。所有的茶水、酒水都倒掉,桌碗筷都要收掉,椅子也要往门外的方向倒干净,另外收起来。总之把所有的东西清空。就连桌子也要挪一个其他位置,来个彻底清理。据说,是为了防止有些回来的,即便回来也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了。
楼下的烧完纸以后,放鞭炮。听到鞭炮声响,就知道这家送完家堂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