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故居,雅号阅微草堂,位于现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雍正时权臣、岳飞二十一代兵部尚书陕甘总督孙岳钟琪的住宅。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和从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纪晓岚于1805年去世后,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其子孙便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此后屡易主人,至1958年10月1日,晋阳饭庄在此开业,就再未有变迁。
纪晓岚故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占地570平方米,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倒座",是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免费对公众开放。故居内设有展室,陈列当年纪晓岚曾用过的器物、诗文墨迹和阅微草堂中纪晓岚的旧物等,并对纪晓岚当年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和晚年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详细介绍。据沧州王敏之先生考证,纪晓岚在这所故宅居住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1岁到39岁)约计29年,后期(48岁到82岁)约计35年,前后共长达60余年。
纪晓岚故居内有“阅微草堂”,是一所两进四合院,有1间屋子是船型,当年匾额上书题“岸舟”2字,另1间象过厅式的屋子,当年挂有“阅微草堂”的匾。1958年建为“晋阳饭庄”。故宅中旧物有藤萝,海棠,藤萝在前院,海棠在后院,大门前还有浓荫古槐,每到四、五月份仍鲜花齐放,吐香争艳。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地理位置 折叠 编辑本段
纪晓岚故居位于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见珠市口)[1],占地570平方米。
自然气候 折叠 编辑本段
宣武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虽然分明,但时间并不均等。冬、夏季较长,春、秋季较短。
旅游景区 折叠 编辑本段
走进阅微草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在展柜里的那杆长长的旱烟袋锅。人所共知,纪晓岚吸烟成癖,烟瘾奇大。他的旱烟袋锅是特别订做的,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编纂《四库全书》时,他从槐西老屋走到圆明园,只吸完一半,于是就落下了一个“纪大烟袋”的绰号。
纪晓岚故居为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其布局为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
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的“倒座”。前院内有一架藤萝,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虽经两百余年,但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老舍先生生前常坐在藤萝下的餐桌前,欣赏美景品尝佳味。前院正面为明三陪六的大厅,前山设一门二窗,围以砖雕,后山有门通内院,厅后有廊。厅内横梁上部均有木棂花窗。大厅内宽敞明亮,典雅华贵。厅后内院两侧,原有纪晓岚所栽海棠两株,今仅存东侧一株,至今仍枝干粗壮,花发似锦。后院正面即为“阅微草堂”。“草堂”平面呈倒“凸”字形,为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后五间为“草堂”,东西通间,进深两间,共为十间。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阅微草堂旧址”横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纪晓岚故居饱经两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具有众多的历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两进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第一进院由大门、正房及倒座房组成。正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五檩硬山顶,合瓦屋面,过陇脊,梁架饰有苏式彩绘,红油漆门板。倒座房在大门西侧,面阔三间,五檩硬山顶,屋面及装修均经后代改建。正房即第二进院的倒座房,面阔五间,七檩勾连搭加前廊一步。其南檐墙为仿欧式风格,屋顶建有砖砌镂空女儿墙,门窗为拱券式,券门及券窗均雕刻缠枝花卉。院内有一株200余年历史的紫藤萝。第二进院正房是纪晓岚当年的书房阅微草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前接进深五檩的勾连搭抱厦三间,加前廊一步,均为合瓦硬山顶,过陇脊,梁架保存完好。明间内曾悬有“阅微草堂”匾额,后被直隶会馆取走,改悬启功书“阅微草堂旧址”匾额。院内原有海棠2株,仅存1株。西侧原有东西配房,以抄手游廊与南北房相连,已改建。纪晓岚去世后,其后人将宅子出售。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该处,时称“刘公馆”。1930年刘公馆成为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该处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1949年后曾为民主建国会、宣武党校所在地。1958年改为晋阳饭庄。2003年故居重建后对外开放。内陈列有《景城纪氏家谱》、《评文心雕龙》、《传世文集》、《阅微草堂笔记》及纪晓岚六世孙女纪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历史文化 折叠 编辑本段 《四库全书》 折叠
分经、史、子、集四部,凡3503种,79337卷,是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千古巨制,对于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纪晓岚对经学有精深的造诣,他继承儒家学派衣钵,旁通百家。在编撰经学书籍中凡是注疏之中莫哀一是,诸史记载发生歧异时,都由他支分厘定,其中词曲类、医药类、堪舆卜问类等专业,不能得出准确定义时都由他审定。他对收入的每一册书都仔细研读作好提要。在征集大量的书籍中他把许多海内秘籍、不为人知、散佚民间的万余种书籍进行了分门别类,规定应刊、应抄、应存的目录。此外,纪晓岚还一手删定润色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200卷。并奉命创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成为研究我国古籍最方便的工具书。
《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倾注了纪晓岚的毕生精力,无怪乎皇帝称赞说:“美富四库之储,编摩出于一人之手。”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推崇备至:“随着年代的推移,它的价值将越来越高。百代以后,它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阅微草堂笔记》 折叠
是纪晓岚追寻旧闻之作,近四十万字,含故事一千二百余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这是纪晓岚最重要的文学著作,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但较之《聊斋》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并有反封建礼教的内容,暴露了他的许多真实想法,流传广,百姓认可。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虽然其中不少篇言涉及鬼怪,但其目的不过是劝人向善。书中对于当时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此外,该书还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鬼狐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让纪晓岚这个原本有些冷僻的名字顿时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纪晓岚故居也随之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各家旅行社老北京游览路线中重要甚至必要的一站。即便是在淡季,这里仍然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曾经文人荟萃 折叠
虽然这所老宅以纪晓岚故居命名,最初的主人却并非纪氏,而是雍正年间的权臣、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岳钟琪。但让老宅告别默默无闻的却是一代名臣纪晓岚。他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被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并因此奠定了这所老宅今天的名望和地位。纪晓岚在此宅中前后共居住过60余年,直到1805年去世。之后,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其子孙便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此后屡易主人。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中国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和经费转送地———刘公馆。之后,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扎营于此。2001年10月,阅微草堂旧址修复工程开工,到2002年11月30日,修复一新的纪晓岚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先生题写。
当代与纪晓岚故居有着莫大渊源的还有数位伟大作家,如老舍、曹禺、臧克家、张中行等,他们或曾在此祝寿、赋诗,或欣赏美景、品尝佳肴,老舍就曾兴之所至在此留下“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的诗句。但老舍和诸位学者所熟悉的纪晓岚故居与现在的这个故居却又并不相同,那是呈倒“凸”字形,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后五间就是“草堂”,东西通间,进深两间。而现在的故居,西厢房已被拆除,东厢房也被改建成很有“现代气息”的旅社,故居现存的只有两堂一园,面积不足原来的1/3,即便老舍先生重归故地,恐怕也无从辨认。
名家后代 折叠
老宅的保存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纪清远(纪晓岚第六代孙)
2000年年初,我偶然听说两广路要拓宽,一下子想到路边上的纪晓岚故居可能有"危险"。于是,我先向有关部门咨询,得到的消息是"的确计划要拆除"。我一下子就急了,不单单因为我是纪家后人,更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我决定要为老宅做些事情。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推土机随时可能动工。今天老房子还在,明天也许就会变成一堆瓦砾,我想只有跳过正规程序,直接向时任市长刘淇"上书"了,颇有点"人在刑场,刀下留命"的架势。当然,这么大一件事,光我一个人明显势单力薄,于是近十位专家、学者慷慨挥毫,在我的请愿信上签名。5月21日,刘淇市长收到信,并批示:"此处文物需要妥善保护,道路不必求直,能让则让。"这也就是后来两广路为纪宅拐的一个弯。
纪昀 折叠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生于(1724-1805)清雍正二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二月,享年82岁,河北省献县人。阅微草堂为纪晓岚故居。纪晓岚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纪容舒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纪晓岚4岁开始读书,12岁随父入京。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因服母丧,闭门在家,专攻考据之学,颇有造诣。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但皇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六月,因亲家做官亏空库银,要被抄家,他秘密通风报信,事发后,被发配到新疆,佐助军务。三年后召还,授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13年,所编《四库全书》告竣。在此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一度授兵部尚书。《四库全书》告竣当年,迁礼部尚书。60岁后,曾五次掌都察院,三任礼部尚书。嘉庆八年,纪晓岚80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给予厚赠。旋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理国子监事,官居一品。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干得最多:一是编书史,二是当考官。编书史,除总纂《四库全书》外,还先后当过武英殿和三通馆的纂修官等,称一时之大手笔;当考官,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生甚众,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纪晓岚卒后,归葬故里,朝廷派员临穴致祭,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极尽人臣之荣哀。
纪晓岚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总撰了《四库全书》和著作了《阅微草堂笔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