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本着“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则,济源市对城市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镇化跃上新水平。累计建设各类城市项目1289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间,完成了环城公路、世纪广场、新行政区、污水处理厂、篮球城、湨河治理、新济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品位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2005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41个,年度投资12.5亿元。完成了愚公路、济源大道、汤帝南路、太行中路、济渎西路、马寨桥“五路一桥”建设和文昌路、工业大道、新济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综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网15.89公里、供热主管网8.15公里、供气主管网13.52公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厕33座、垃圾中转站33座,新增园林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称号。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0多个,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城市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2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吨,供水普及率80%以上;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城市煤气工程,形成年产机焦35万吨、日产煤气18万立方米的生产规模;日供生产、生活用气8万立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已开始向城区部分单位和居民供热,供热管网正向市中心延伸;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先后建成了28座垃圾中转站、40座水冲式公厕和一座日处理200吨的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垃圾处理率达70%,城区中心地段基本消除了垃圾二次落地现象。
城市园林绿化成效显著。集防洪、治污、绿化为一体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区南北漭河总长达10余公里,沿河建设6座橡胶坝、蓄水造景,两岸建成4个滨河公园和8个游园,开工建设了面积达300余亩的世纪广场,并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建成了30余处街头绿地,绿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绿地近1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从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绿地率27.1%,人均公共绿地6.49m2。城市园林绿化成效显著。集防洪、治污、绿化为一体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区南北漭河总长达10余公里, 沿河建设6座橡胶坝、蓄水造景,两岸建成4个滨河公园和8个游园,开工建设了面积达300余亩的世纪广场,并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建成了30余处街头绿地,绿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绿地近1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从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绿地率27.1%,人均公共绿地6.49m2。
现在,济源市将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市区人口达到50万以上,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标。
7 交通通信
济源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焦枝铁路横贯南北,电气化复线已建成营运,侯月铁路在济源境内与焦枝铁路接轨,使济源成为南北、东西两大铁路干线的“丁”字通道。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207 国道北抵山西晋城,南接郑洛高速公路及 310 国道。新济公路东起新乡连结 107 国道,西达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基础,以工业区、旅游区、沁北电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道路为重点的四面辐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规划到 2010 年,高速公路完成与省会郑州及周边地市联通,济洛、济焦、晋济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主要进出口及旅游路高标准绿化、美化;重要市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铁路运输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铁路发展,实现客货分流,优化路网结构。完成济钢、豫光、豫港三条铁路专用线建设。
8 旅游概况
济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近些年,济源市依托众多的名山胜水和文物古迹,本着“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指导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庙一猴”,投资数亿元强力开发旅游资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三大景区,并与济渎庙一起,形成了我市旅游业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区。 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王屋山,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观。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因轩辕黄帝在此设坛祭天而得名,是华夏子孙寻根问祖之地。天生丽质的九里沟,奇峰绝壁,悬泉飞瀑,植被葱郁,被誉为“夏天里的童话世界”。保持着原始自然山水风貌的小沟背还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亟待开发的处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绩入选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小浪底景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西南25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建成。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现出高峡平湖、港湾交错、山水交融的壮丽画面。景区内有万里黄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绿洲——西滩,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张岭半岛,有自然风光与民间传说交相辉映的黄河三峡。现在已经开工建设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库建成后,将为该景区再添新景。
五龙口景区。五龙口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观68处,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和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境内盘谷寺(又称盘古寺),是传说中人类起源的地方。近年来,景区投资4000余万元相继建成了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华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荆浩展馆以及五龙大型群雕、中华猕猴园、大圣宫、观光缆车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点,是河南省的“十佳风景名胜区”和“十佳旅游景区”,2002年8月16日又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济渎庙景区。济渎庙坐落于济水发源地,隋朝为祭祀济渎神而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我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现有宋、元、明、清历代建筑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余通,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庙内现有河南省规模最大、价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楼建筑“清源洞府门”,有河南省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宋代“济渎寝宫”,有我国惟一幸存的宋代“石勾栏”以及堪称国内孤例的隋“复道回廊”遗址,保留着具有隋唐遗风、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渊德大殿”遗址等。
9 经济发展
2008年,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0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12.3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42473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为5.1:73.6:21.3,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9.4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6.5%提高到67.5%左右。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87亿元,增长20.2%,回落4.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5%。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3 %,增速上升5.8 个百分点。
全年进出口总额1499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9%,增速下降14.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8069万美元,下降19.2%;进口总额111884万美元,增长79.4%。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082人次,比上年增长20.0%。旅游总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4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3处,2A级以上景区1处;星级酒店8个,旅行社20家。
年末常住人口68.25万人,户籍人口68.11万人。其中,城镇化率达到47.57%;出生人口7083人,出生率10.4‰;死亡人口3671人,死亡率5.39‰;自然变动净增人口3412人,自然增长率5.01‰。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76元,比上年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9元,增长15.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