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板栗产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是河北省传统特色农产品,至今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迁西板栗外形玲珑,呈红褐色,有浅薄蜡质层,鲜艳而富有光泽;果仁呈米黄色,内皮易剥,肉质细腻,糯性粘软,甘甜芳香,营养丰富。2008年3月,迁西板栗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迁西板栗栽培源远流长,《诗经》、《战国策》、《左传》、《论语》、《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书都有记载。《诗经》有"树之榛栗"的诗句。《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燕文侯时说: "燕国……南有碑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汉代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千户侯等。"这里的"北"和"燕",即包括今迁西一带,说明这里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靠板栗生产比较富庶。《山海经》、《吕氏春秋》、《西京杂记》诸书也多有记载。《清异录》记有这样一件轶事:晋朝皇帝一次穷追敌寇时,军粮供应不上,将士三日粒米未进,士气大落。行至燕山滦水之东,见满山板栗,便命军士蒸栗为食,借以饱腹。于是士气大振,大败敌兵。由此,将士们就称栗子为"河东饭"。民国《迁安县志》对板栗这样记载:"邑境产量最富,行销最远,为邑产大宗",这里的"邑境"主要是指今迁西一带。境内100~200年生的大栗树到处可见,新立庄、汉儿庄、栗树湾子等地尚有许多300~500年生老栗树,仍枝繁叶茂,常胜峪村还生长着明初600年生古栗树。解放前,由于战争频繁,对板栗资源破坏严重。到1949年,全县只有板栗9万亩、70万株,年产板栗222万公斤。
1957年,迁西县板栗发展到9.5万亩,年产板栗412.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近l倍。60年代初期,全县加快建设板栗基地,到1965年,全县板栗发展到13万亩、158万株,年产板栗750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2.4倍。1967年夏季遭受一场严重的风灾,毁伤栗树2万多株,当年产板栗560万公斤。70年代初由于暴雨、修水库等又毁栗树8万余株。
1973年,全县再掀发展林业生产高潮,提出到1975年板栗产量达到l万吨的目标。1974年3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科教片组在迁西县拍摄了《板栗》科教片。
1978年以后,县内实行各种形式的林果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板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1980年7月1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迁西县为"板栗生产基地县",虽因自然灾害和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拦坝蓄水,以及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工程占地等,前后共砍伐栗树56万株,但到1984年,板栗产量增加到136.8万公斤,成为全国唯一年产板栗超万吨县。当时占全国总产量的13%。河北省的35.8%。以后全县逐年加快发展以板栗为主的林果生产,并探索出了"围山转"工程开发模式,先后在板栗基地进行了选种、栽培、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低产园改造、板栗花期喷硼、综合丰产技术等试验、示范、推广等,迁西板栗生产有了质的飞跃,巩固了全国最大商品栗生产县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县。1993年4月,林业部确定迁西县为"优质板栗基地示范县"。1995年,迁西县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到目前,全县板栗栽培总面积已达55万亩,2300多万株,常年产量1600多万公斤,出口1000万公斤,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河北省出口总量的近二分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