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察儿,出身属于蒙古许兀慎氏,博尔忽(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当时号称"四杰"之一)的侄孙。曾经担任过成吉思汗的宿卫,任伙儿赤。元兵占领金中都(今北京)后,他被任命为燕南大断事官。在此期间,他活动在华北地区,曾在滦南镇守,凿挖通津河,修筑土城,用于屯粮集草。该城高18.5-20.5米,城墙底宽20.6-25.8米,全城占地12万平方米,城墙用黄土夯成,内外无砖石,实体坚固。"共遵明禁"一碑的碑文记载:"此处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内,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坞,设重兵防守,盖一时重镇也。厥后,居民渐南,距古城半里许,即今所谓倴城者。夫其名为城也,其沿古城旧址而名之欤,抑古城之即为城,因其名于居民之所,而旧城特别以古名之欤"。由此可知,古城就是倴城,居民曾在城内居住,后来人口繁衍,逐渐南移,城之名带到新的居住地段,原城便称古城了。
之后,那颜倴盏又随元太宗征战南北,曾经下河东各州,率军破潼关,取陕州、洛阳,围困河中府,战功显赫。1232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又统领各路兵马围困金哀宗于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金朝灭亡。金朝灭亡之后,朝廷命他抚镇中原。1236年,攻克宋光、息州等地。同年,受赐五户丝户于平阳,又得息州军民三千户。后,驻兵河东,分置营幕在闻喜县东镇南山下。1238年,他率军攻打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死于军中。
"倴"字在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不见,最早出现是在元代脱脱撰的《宋史》、《金史》中。《宋史·卷四一二·列传第一七一·孟珙传》载:"(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大元将那颜倴盏追金主完颜守绪,逼蔡,檄珙戍鄂,讨金唐、邓行省武仙。而到了现代字、辞典中,"倴"字则是字与城连,却不见为人名之说了。
"倴"字,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一个用途,即用于称呼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倴城。倴城,是历史上滦州四大镇之一,因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地理位置重要而久负盛名。
经考证,"那颜",是蒙古语,汉语译为"官人",是蒙古贵族官员的称谓。"倴盏",是元初有名的大将塔察儿,《元史》卷一一九有传,《金史》、《元史》均散见其人。生年不详,卒于1238年,蒙古许兀慎氏,博尔忽(成吉思汗母亲月伦氏的养子,当时号称四杰之一)的侄孙。自幼充成吉思汗宿卫,任火儿赤。占领金中都(今北京)后,任燕南大断事官。从元太宗攻金,下河东各州,破潼关,取陕州、洛阳等地,从围河中府。四年(1232年)围金汴京。又总帅各军围金哀宗于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灭金。留军镇守抚中原。八年,破宋光、息州。同年,受赐五户丝户于平阳,又得息州军民三千户。后驻兵河东,分置营幕于闻喜县东镇南山下。十年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死于军中。那颜倴盏
倴盏为什么要在倴城屯粮集草呢?这个问题要从倴城的地理位置谈起。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陆路交通十分落后,要解决大批物资的运输问题,必然要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倴城地处滦河下游,渤海岸边,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比较发达。据史籍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卢龙置马城县,以通水运。滦南县境内最早的马城县,就是为了加强水上运输管理而设置的,可见当时的水运是多么重要。
"倴"字虽然在元代晚期撰著中即已出现,但"倴城"作为一个城镇的名字,最早见诸文字,却是迟至明朝弘治年间的事情。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修撰的《永平府志·古迹》载,"倴城废县(疑为城),在滦州南六十里。"此后,除在方志中如修、续的《永平府志》、《滦州志》、《滦县志》等外,其它通志、地理专著中都没有它的名字。然而,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野处深山"数百年后,"倴城"一词,却又现身于两部最具权威性的辞书《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而且释义都只有一条,《辞海》释义为:"城镇,在河北省东部。滦南县革命委员会驻地。"《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则是:"地名,在河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