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境地处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连绵起伏,中部稍平,有狭长的小盆地。耕地面积:民国24年(1935)24.45万亩,其中水田21.65万亩,旱地2.80万亩;1949年耕地33.35万亩(含解放后划入岑溪的糯垌、三堡两区),其中水田32.02万亩,旱地1.33万亩;1952年耕地34.51万亩,其中水田32.11万亩,旱地2.4万亩;1990年耕地33.85万亩,其中水田28.68万亩,旱地5.17万亩。水田土壤良好。1980年10月土壤普查,全县水稻土面积29.88万亩:其中潴育型水稻土170937.2亩,占水稻土总面积的57.22%;潜育型水稻土7.00万亩,占23.42%;淹育型水稻土5.5万亩,占18.42%;侧渗型水稻土2029.3亩,占0.68%;沼泽型水稻土745亩,占0.25%;另有矿毒性水稻土67亩,占0.01%。市境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为21.3℃,无霜期一般为334.天;年均降雨量1466.7毫米,年降雨日156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粟、豆类、薯类、油料类、蔬菜类、果类等。解放前,粮食产量较低,人民生活贫困。民国22年年水稻总产5.81万吨,亩产135公斤;民国23年,78个县的农民食粮调查:岑溪吃饭占31%(当时是指两粥一饭),吃粥占39%,粥加杂粮占29%,吃杂粮占1%,农民大多数是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解放后,变革了生产关系,农民发挥了劳动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1953年粮食总产达8.48万吨,比1949年增24.78%,以后人民政府逐年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逐步推广科技兴农,农业生产迅速发展。60年代中期起,粮食总产每年超过10万吨以上。1979年粮食总产达18.40万吨,比1978年增18.3%,比1949年总产增长1.7倍。但在1956年实现高级农业社后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超越阶段”、“平均主义”、“价值规律”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全县农村经济几经曲折,发展缓慢,温饱问题始终未能很好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实行改革,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23.56万吨,比上年增2.6%,比1949年增长2.46倍,农民人均产粮390公斤,比1949年增164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48.09元,比上年增0.2%;农林牧副渔五业总产值达2.3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4.17%,比1989年五业总产值增7.83%,比1949年五业总产值增长7.42倍。1995年水田年均亩产稻谷1008公斤,在全区率先建成吨谷市。[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