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工业历史

家乡区县: 广西岑溪市

“二五”时期(1958至1965年),1958年至1959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一轰而起,大办工业,仓促上马筹建的企业有农具厂、酒厂、淀粉厂、棉织厂、水泥厂、茶叶加工厂、骨粉厂、石灰氮厂、黄枝山铅矿、城郡钢铁厂、新塘煤矿、造纸厂、糖厂、古线铜矿、苏河化肥厂、秋风水泥厂、化工厂、大冲铜矿、平塘云母矿等19个厂矿,这些企业,由于事前大都没有作过可行性的调查研究,致使有的因贫矿、有的无设备、有的因原料供应困难等等原因,结果有13个企业分别在筹建中或刚投产而被迫下马,保留下来的只有农具(机)厂、酒厂、棉织厂、造纸厂、苏河化肥厂、秋风水泥厂6个。1958年,大办钢铁工业,全县抽调人力23万人,占当年人口的65%多,设城郡(含樟木、南渡、马路、波塘、高益5个公社)、糯垌(含糯垌、三堡2个社)、新圩(含新圩、大2个社)3个钢铁基地和筋竹、水汶两个附点,大小冶炼基地共23处,建大小土高炉1100座,动员机关和群众献铁、献铜,大量砍伐林木,当作木柴17.4万吨,建7000座炭窑,烧木炭3.08万吨,开采矿石13.11万吨、石灰石1.48万吨,挖白鳝坭35万担,取河沙10万担,经过8至10月的日夜冶炼,炼出铁2.7万吨,结铁石3万吨,由于冶炼出的铁质量差,可用的不多,严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1961年起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15个厂矿进行调整,关停11个,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企业实行精简人员。1963年县成立经济委员会,加强对工业企业管理,是年属经委管理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农机、印刷、酿酒、淀粉等厂和大湾电站5个,职工125人。1964年,工业产值开始回升。1965年末,县工业总产值为252.3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4.49%,其中全民工业总产值为139.86万元,占县工业年产值的55.42%,集体工业产值为112.5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44.58%。
“三五”时期(1966至1970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五年。1966年末工业企业44个,其中属全民所有制8个,集体所有制36个。“三五”期间,县内工业的建设,特别是立足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仍有所发展,筹建的有县五·七钛铁矿、萤石矿、石门铅锌矿、电石厂、松香厂、水泥厂、化肥厂、制糖厂、新塘煤矿、合和煤矿、旺庆磷矿等企业,建成投产的有松香厂、石门铅锌矿、水泥厂、玻璃厂。县成立了工矿站,负责国营工业和民矿的管理。1970年,工业企业达到95个,年末,工业产值达794.84万元,占县工农业产值的12.69%。其中全民工业企业22个,产值为626.55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78.83%;集体工业企业73个,产值为168.29万元,占县工业年产值的21.17%。
“四五”时期(1971至1975年),1971年10月,县内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工业生产立足为农业生产服务,支农工业、“五小”工业有了新发展。期内筹建氮肥厂、腐植酸肥厂等,投入生产的有选炼、化肥、水泥、水泥预制件、玻璃、造纸、木衣夹、五金、胶合板、界板等厂和塘坪一级、贡献滩、六局等小水电站,并产生了经济效益。1975年县工业企业共133个,年产值达2015.95万元,为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1.22%。其中全民工业企业36个,总产值1574.77万元,为县工业年产值的78.12%;集体工业企业97个,年产值达441.18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21.88%。

愤怒的番茄(2015-04-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