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古城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盘县古城是原盘县政府所在地,1999年盘县政府搬到了有铁路与高速路通过的交通中心红果镇,原盘县古城改为城关镇,距离红果新城30公里,有高速路直达。
     盘县古城始建于1389年,在贵州省明代城池中,盘县古城是唯一的一座没有受到大规模改造的古城,也是明代建筑存量最多、城垣遗存最长1100m)、六百年来城市空间格局一直未变的城池。
盘县古城的街道与城区呈古钟型,城内古建筑有30余处,皆保存较为完好。因时间关系,我们游览了普安州文庙、张道藩故居、北门城楼及古城亘、九间楼、范家公馆等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点,但就这几个景点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盘县古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传统,可以预见将来如果政府跟据规划将盘县古城全面按原貌恢复的话,那一定是一个比其它地方人工打造的古镇好多少倍的景点。
     普安州文庙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位于盘县古城人民北路营盘山。与其它地方的文庙不同,这里的建筑是从下到上顺势建于斜45度的山坡上,从最下面的礼门和仪门望去,整个文庙建筑群依次而上,显得高大庄严。我们先从礼门进,踏上数级石阶,中间过一水池(泮池)一小石桥(状元桥),再登上上象征着古代先圣天镇星的棂星门,在灵星门两边是忠义祠和节孝祠。我信在此体息片刻,回头向下一望,城内的建筑仿佛都脚下。过了棂星门,在登上数级石阶梯,便到了文庙的主建筑大成殿及两边的配殿。大成殿的后而是启圣宫。大城殿里中间是孔子先圣及四个亚圣的塑像,两边是众弟子先贤的塑像。在大成殿的上方是康熙、雍政、嘉靖等为孔子的提词牌匾,分别是“万世师表”,“ 生民未有”,“ 圣及大成”。站在万世师表孔子的塑像前,你会产生一种神圣感,几千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学早己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工作、社交、生活等方方面面,如今,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讲人类在21世记要从孔子学说中获得力量才能继续前进。我们为有孔子这样伟大的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自豪。
     从文庙下来,顺着人民路往南行走1000米,便来到位于了沿河南路张家坡的民国名人张道藩的故居。张道藩故居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其故居坐南朝北,三进院落,分别由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客房、明楼等组成。正堂、明楼等前檐窗花雕刻工艺精细,窗花图案多种。堂屋内悬匾“鸿案偕春”系书法家赵朴初所提,客房门额悬匾“齐眉合德”系蒋介石书,此为蒋介石为张道藩母亲做寿时题赠。在故居外面的照壁上,有陈立夫96岁时为张道藩故居的题词及张道藩生平介绍。张道藩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9年游学英、法等国,1923年加入国民党并任伦敦支部评议长。1924年与徐悲鸿等在法国组织艺术团体“天狗会”。1926年回国,任广东国民政府农工厅代厅长。1928年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发起创立中国文艺协会、全国美术会、国际文化合作协会及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主要著作有电影剧本《密电码》、《再相逢》;话剧剧本《自救》、《误》、《最后关头》、《杀敌报国》;译著《近代欧洲绘画》、《第一次云雾》、《狄四娘》、《唯一的道路》;论文《我对中国语文的看法》、《我们所需的文艺政策》、《三民主义文艺论》等。现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中便有张道藩的形象出现。张道藩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画家和文化名人,其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对进一步改善海峡两岸关系、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从张道藩故居出来,我们便直奔下一个景点北门城楼。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二十二年(138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遗存有一段古城垣、门楼及护城河上的石桥。城门古楼是盘县古城东、南、西、北四门中的北门,现仅存的是北门和西门。北门为古城四门之冠,建造宏伟,气势巍峨,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盘县古城的象征和建城的历史见证。北门左右尚存长1100米,高1.2米至5米,宽0.6米的一段古城垣。在城门上的古城楼整体建筑为全木质结构,二层重叠,月宫式门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古楼高悬巨匾二块,楼南“黔疆保障”,楼北“镇远楼”。整个建筑风格,仿效昆明“近日楼”,加之地处闹市,颇为壮观。由于还没有经过规划整理,整个古城楼掩藏在一片民居中,有的民居还建在城墙上,也许正是因为尚未经过其地方那样的毁灭性城市改造,古城墙才能保持原样,成为至今贵州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楼。
     参观完古城楼,我们来到了著名的红色革命景点“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九间楼”顾名思义,便是一栋九间房屋连在一起的二层楼房。“九间楼”原为盘县二小教室,现为了更好地保护盘县会议会址,学校己搬出。在原址前还修建了盘县会议记念馆和广场。盘县会议记念馆尚未开放,据说正在收集文物。整个盘县会议会址是一字排开的二层楼房,二楼有长长的木栏杆和走廊,整栋楼都漆成红色,显得气势雄伟。上有牌匾“盘县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由肖克将军所提写。
     “九间楼”是1936年3月红军二、六军团在此召开著名的盘县会议的地方。当时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王震等的带领下,一举攻下盘县县城,并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经请示中央,中央回复现整个革命战略重心己经转为北上,红二六军团的去向可经过研究自行定夺。于是红军二、六军团便在九间楼召开了盘县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并于当年六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盘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略转折性会议。在敌人强大,党内斗争复杂,与中央联系困难,需要独立决策的紧要关头,红二、六军团审时度势,做出渡江北上的战略决策,是十分难得的。后来的实践证明,红二、六军团渡江北上的政治军事作业,符合当时党和红军提出的战略方针,不仅从根本上摆脱了在长江南岸孤军苦战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顺应了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斗争新形势,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壮大红军队伍,实现革命大势奠基西北,有着重大的作用。
     在九间楼旁边100米的地方,是盘县古城另一处古建筑范家公馆。范家公馆是原清朝举人范兴荣的故居,建于1810年,距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范家公馆占地约10000平米,院内共有三进房屋同皆是青瓦木平房,第一进是仆人及警卫住的地方, 第二进是书房、客厅等, 第三进是主人的卧室及伙房等,另外还有后花园及侧门花园等,整个公馆显正方形,布局严整,气势庞大。象范家公馆这种比较有规模的古建筑在全国其它地方经常见到,但能在贵州盘县这样的县城里保存得这样完整的不多,更为重要的是,范家公馆的主人范兴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范兴荣曾任山东文登,湖北黄冈等知县,后升武昌府同知兼权江夏县事,著有《环溪草堂诗文集》、《望益文课》、《僻字便览》、《啖影集》等。其中尤其是《啖影集》是贵州汉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聊斋志异》之后成就较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不仅在贵州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晚清文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参观范家公馆,更能感受到盘县人文传统的深厚,是一个人材辈出的灵秀之地。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wenge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6055586.html
    新浪主页:http://weibo.com/u/3820002369/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lovewenge

 

网络营销—梧桐子(2015-04-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