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男婚女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而且繁文褥节、讲究排场,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自由婚姻百不得一。古礼嫁娶要经过六礼行聘:送礼求婚(纳采),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问名),脱鞋样、送日子订婚(纳吉),送聘礼(纳征)、议定婚期(请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民国以后,婚礼略有简化改革,但大体还是要经过问婚、送庚、定亲,行聘、迎嫁等程序。苏维埃时期,苏区政府于民国20年(1931年)12月1日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禁止抱童养媳,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3年中有上千对离、结婚男女到区、乡苏维埃政府登记领证,抱养和虐待童养媳的减少,寡妇再嫁的也较普遍,违反《条例》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受到游乡示众的处罚。但在红军北上抗日以后,封建婚娶的一套旧礼俗又回潮。城区在定亲之后,由女家给亲友散发订婚饼,还分别送近亲长辈定婚礼,费用全由男家负担,男方、女方及其亲友先后被邀请前往对方家中谓之“上门”,即算订婚定夺,主家至亲应备红包给上门女婿、媳妇作见面礼(俗称“见佩”)。结婚前一日,女家请起嫁酒。一早,新郎和亲友到女家接嫁妆。而才溪,中都是在结婚当天新娘出门二三小时后由女家派人送嫁妆。古田、蚊洋则是嫁妆与新娘同行。嫁妆多少视家庭经济和男方的聘礼而定,但是少不了澡盆马桶(子孙桶),筷子、小订婚饼,还分别送近亲长辈定婚礼,费用全由男家负担,男方、女方及其亲友先后被邀请前往对方家中谓之“上门”,即算订婚定夺,主家至亲应备红包给上门女婿、媳妇作见面礼俗称“见佩”)。结婚前一日,女家请起嫁酒。一早,新郎和亲友到女家接嫁妆。而才溪,中都是在结婚当天新娘出门二三小时后由女家派人送嫁妆。古田、蚊洋则是嫁妆与新娘同行。嫁妆多少视家庭经济和男方的聘礼而定,但是少不了澡盆马桶(子孙桶),筷子、小红绳、布带之类生活用品,谐早生快生、带于带孙之意。新娘出(娘家)门、入(夫家)门必须严格遵照择定的时辰,一般都在凌晨出门清早入门,接亲要带上猪头、鱼、肉等三牲祭品,先祭拜女家祖先,并分别发给有关人员红包礼,途中忌遇出丧、怀孕妇女,如遇上另一接嫁队伍,有新娘互换手帕的习俗,古旧礼俗,新娘要坐花轿,富户人家还雇吹鼓手迎送。古田赤坑和蛟洋邹坑接亲,至今仍保留背新娘的习俗。新娘入门时,屋内能看见的竹杈、木马、木梯、笼、磨都要移开,生肖相冲以及寡妇、再婚妇女、三四十岁以上未生育的妇女都要回避。新娘入门后,由新郎引入洞房,新郎新娘有食酒泡红蛋的礼俗,但新娘只有再婚的才食红蛋。当日,主家请结婚酒,中午女客,晚上男宾,而农村一般都在中午请客,晚上只请至亲好友,晚宴之后还有“闹房”。县城夫妻有共食小母鸡的习俗。新郎新娘婚后三五日回门探望父母。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新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一夫多妻、抱童养媳、寡妇不能再嫁等旧习。土地改革时,童养媳自主寻择配偶,许多包办婚姻亦纷纷解除,男女婚姻自由选,双方到乡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就结成为夫妻。不讲钱财,婚礼从简,也不铺张浪费,有的由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主持举行集体婚礼,有的到外地旅行结婚。60~70年代,城乡婚嫁都比较俭朴。 80年代以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一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婚嫁攀比之风日盛,部分农村出现买卖婚姻回潮。
近年婚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铺张浪费严重,操办一场婚事少则五七千元,多的上万元。由于置办嫁妆请客送礼互相攀比,费用越来越高,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上杭境内还出现男到女家、招郎入赘,以及登报征婚、提倡晚婚的新风。男女自找对象,恋爱成熟才登记结婚,或以茶会形式举行婚礼,或旅行结婚,提倡文明、健康,节约办婚事,举行集体婚礼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向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