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碧玉龙 1971年8月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小北山出土。红山文化遗物,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誉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整个玉龙,是一块玉料的圆雕,细部运用浮雕、浅雕手法,通体琢磨,光洁圆润。艺术形象塑造可谓鬼斧神工,形神兼备。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农业学大寨年代的1971年,凉秋八月。一个风清气爽的日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县)朝格温都苏木(乡)赛沁塔拉嘎查(村)年仅18岁的青年农民张凤祥和本村的两位朋友杨德成、王树军吃过午饭后,一同去国营林场的文冠果林地修水平梯田。下午五点钟左右,张凤祥在一棵文冠果树旁挖土,大约挖至两尺深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块碗口般大的青石板,因这块石板较平整光滑,所以他便格外的加小心。揭开石板,露出一个用石块精心砌垒的小石洞,沿壁呈垂直形,洞深约两尺,洞口和洞底的直径相等,约一尺有余。他小心翼翼地把砌垒的石头一块一块地拿掉,发现一圆形环状、灰白色的物体平放在石洞底,上面长满了“土锈”。张凤祥立即把正在挖土的杨德成、王树军两个伙伴招呼过来,三个人把这个“圆圈”翻来复去地仔细观赏、抓玩,可谁也不知道是一个什么物件,上面的土锈又厚又坚硬,“圆圈”的长度约30厘米,圈壁直径约6厘米(后来去掉土锈实际长度为28厘米,圈壁直径为4厘米),当时都认为这是一块圆形“马蹄铁”,便没把它当个“玩意”儿扔在工地上的一棵小树旁。
天黑收工时,张凤祥又回到原处把这个大“铁圈子”带回了家。全家人围着这个“圆圈儿”,似乎是围着一团迷茫的云雾,一个个呆楞楞地直出神,脑际闪现出一连串的问号。最后,都认为是一个没用的废物。后来,索性把它拴了条麻绳,给小孩子当了玩物。
就这样,孩子整天拖拉着这非同凡响的大“铁圈子”满街跑。日子一长,上面的土锈便开始脱落,渐渐地露出了润滑似玉般的光泽。一天,正拖着“圆圈”在外边玩,可巧被邻居一位七十余岁的陈老太太发现了,一种好奇心驱使她把圆圈从地上拿起来,用手拭去圈上浮土,不禁一惊:“咦,这不是块玉吗?”陈老太太是一位见过点世面的人,凭她的人生阅历,她断定这个“圆圈”不是什么破铁,更不是废物,的的确确是块玉石雕琢的“物件”。但究竟是个啥玩意儿,是做啥用的?还是茫然不解。迟疑片刻,陈老太太便拿起这块润滑的玉圆圈,领着孩子气喘吁吁地奔到张凤祥家,对其父张金贵说“这是一块质地较好地玉,不能再给孩子当玩物了。”提醒他要好好地把它收藏保管好,设法找个内行人看看到底是干啥用的。
听了陈老太太的一番话之后,张家立即把这块“废物”又当成了“宝物”,还特意用红布把它包起来,放在了隐秘之处,生怕有个闪失。这之后,张家便开始寻找内行人对“宝物”进行辨认和鉴定。在经历了一场“文革”浩劫的中国大地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打、砸、毁、烧——破“四旧”的风颇使人们对古物心怀余悸。所以,要想寻找一位能识别文化古物的人又谈何容易!在几经搜寻探访都落空之后,张氏父子只好去找当时的大队支部书记,打算把“宝物”交给集体。可是,不识货的村支部书记拒绝收留,只是提议张金贵把此物送交翁牛特旗文化馆。
几天后,张金贵和张凤祥父子二人拿着“宝物”虔诚地来到了旗文化馆,时间正好是1971年10月份。接待他们父子的是一位中年女馆员。当他们说明来意后,女馆员表情淡漠地把“宝物”接过去粗略地看了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此物不值钱,你们把它拿回去吧!”张氏父子怅然若失地又把原物带了回来。
过了一段时间,张家父子又捧着“宝物”去找大队支部书记,还是执意要交公。支部书记皱了皱眉头说:“你们上次去旗文化馆一定是没找准人,这次你们去找馆长,保证会妥当处理的。”听了支部书记的话,父子二人于1971年11月,第二次带着“宝物”把它亲手交给了一位姓王的馆长。也许是被张氏父子“护宝”和“献宝”的诚心与热心所感动,王馆长对父子二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赞赏,并付给30元人民币作为奖赏和酬劳。至此,这个出土的“宝物”几经周折之后总算有了归宿。也许是该着宝物发光耀彩,在宝物进入旗文化馆两年后的1973年,经常来内蒙古赤峰地区工作出差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得知此事后,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过刘先生的多方努力和大量的考证鉴定工作,最后,根据“宝物”的形状和质地把它鉴定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玉龙”,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历史。至此,一直被认为是“大铁圈”、马蹄铁”的“废物”被鉴定为誉满天下雕刻精美的“天下第一龙”,成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这个谜底才被初步揭开!
刘观民先后又亲临玉龙的故乡赛沁塔拉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对其它文物的辨认,是确属红山文化的遗物无疑。所以,玉龙的故乡和玉龙本身同时被引起了极大的重视。最感荣幸的是,在1980年,“玉龙”被借调出国展览,在日本等国得到了国际赞誉。从此,玉龙便被正式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国家永久收藏的文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