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技艺是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至今,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拓术为我们保存了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美轮美奂的绘画、巧夺天工的镌刻艺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古老技艺或多或少被高科技所替代,但是,具有古老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拓技术仍在沿用,这门技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1975年,裴建平与传拓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洛阳知名拓工石庚寅和几位文物工作者来到了位于偃师的缑山,拓印竖立在缑山之巅的武则天撰书碑《升仙太子碑》。时年16岁的裴建平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了。几个人把一张张纸往偌大的碑面上那么一贴,再拍几遍墨,揭下来就成了黑白分明的字帖拓片很是神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是投身军旅,还是在学校执教,或是在出差时,裴建平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碑刻文化、研究拓印技艺,还探索制作出了独特的“扫刷”、“拓包”等拓印工具,并多次拜访大师交流拓印知识。
1987年,裴建平开始正式拓印实物,继本地的唐《升仙太子碑》、清《乾隆咏缑山诗碑》等碑之后,还拓印了清《乔履信家族墓志》、元《先天宫记碑》、宋《浮丘公灵泉记碑》等各地碑刻。2005年,裴建平被偃师市文物局商城博物馆聘为“特邀拓工”,同年裴建平又被洛阳师范学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聘为“特聘拓艺师”。2007年,裴建平受邀到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家里拓印墓志拓片。冯其庸先生挥笔写下“妙手传拓,化身千亿”的横幅赠给裴建平。2012年,裴建平受邀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传拓技艺展”,传拓作品载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中国传拓技艺图典》,并被誉为“当代传拓名家”。他参与或独自为文博单位传拓的拓片也被相关单位收录在《洛阳名碑集释》、《洛阳出图鸳鸯志辑录》、《偃师碑志选萃》等出版物中,永久保存。
在传拓实践中,裴建平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扬其精长,摒弃糟粕,形成了裴氏传拓技艺的几大特点:一是成功地把传统的“擦拓”法和“扑拓”法合二为一,创造出“揉拓”法;二是恢复了被专家叹为几近失传的“蝉翼拓”法,“蝉翼拓”拓片墨色轻薄、淡雅,灵透而又纹理分明,俨如蝉之薄翼;三是提出“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的拓印最高理念;四是采用“干拓”法,擅长用较薄的纸拓墓志和线刻,不但能使墨面乌黑发亮,且背不见墨;五是着力于碑刻拓片书法层面的表现力,避免“墨淹字口”现象发生,使拓片最高程度地复制原碑刻的书法风貌,使书法细腻之处的笔锋、飞白等表现得极其贴切、充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传拓技艺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无数珍贵的文物、文献资料和书法艺术资料,而且至今还在文物、考古和古籍保护工作中发挥关不可替代的作用。裴建平在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思想的指导下,从实践中概括出“因碑用纸、因纸用墨、因碑施艺,因纸施拓,因天施拓”的操作经验,拓出的拓片,不但精良、唯美,而且“因拓损石”的程度也降到了最低,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精准传承有着深刻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