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人文旅游

家乡区县: 黄石市阳新县

文峰塔

位于兴国镇东4公里宝塔湖西部横泊洲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塔为六方七层,通高21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塔基周长33.6米,塔身自下而上递减,底层高4米,用长主块石砌筑,二层以上全部砖砌,壁厚2.2米,顶有铁铸塔刹。各层皆有出檐,均为砖迭涩砌成,檐上覆盖筒瓦,檐角各置石雕鱼尾翅起,檐下刻有装饰图案。底层南面有一拱券门,第二层以上每方各设一券门。1938年9月日军向文峰塔开炮,击破塔身中部东南面塔壁。但塔异常坚固,仍巍然屹立。1986年重修,复原如初。

七峰禅林(七峰寺)

位七峰山北麓,有公路直达。建寺1200余年。史载,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来自青海百衲祖师向山主欧阳毕高化缘一袭袈裟之地,结庐而住,始奠禅林之基。自唐经五代,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曾几度兴衰。改革开放后,再现昔日风采,游人如潮,香火旺盛。现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1964平方米,为两层楼房两幢。第一幢为天王殿,殿上层为藏经阁,藏大量佛教经典和佛教刊物,为寺内众僧研究佛学之所。往前为第二幢大雄宝殿,建筑雄伟,正中供一尊高1.5米佛祖释迦牟尼坐像,其弟子阿难、迦叶分立左右。与佛祖并排的左右小龛内,左有普贤,右有文珠。佛祖大龛后为一尊观世音菩萨站像,左有善财童子,右有龙女小侍。大殿两壁佛台上塑有十八尊形态各异的罗汉坐像。

李清古民居

位于笔架山北麓,为李姓村民村落,始建于明代。其间的李家祠堂精雕细镂、飞金重彩,气度恢宏,内涵悠远历史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64栋清时期民居建筑群内,古木参天,石径通幽,与李清塔、老虎双洞等景观相对应,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凸现古朴清新,充满诗情画意。村落依山而建,村边有李清水库和董家堍水库,村后青山毓秀,地势高爽,既能抗山洪之灾,又可餐青山秀水之美。

大王殿(吴王宫)

位于大王镇境内大王山腰,为当地百姓为祭祀三国吴王孙权所建,始建于宋朝,后经多次整修、扩建。现有两重建筑。第一重为两层,东西看楼2间。第二重有大殿,俱是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6架。殿内立孙权塑像1尊,殿外有接天亭等景观8处。周围茂林修竹,四季成荫。

望夫山

位于富水水库大坝下6公里处大桥村,山上竖立一望夫石,高约10米,占地约15平方米。石上布满青苔,生气勃勃,酷似妇人携子翘首东望。魏文帝曹丕在《望夫石》一文中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古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李蘅石故居与李氏宗祠

位于浮屠镇东六公里玉堍村李姓湾。

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居室;有供管家、佣人、厨师用700平方米次间。室内结构精巧,皆以间距对称木柱为支点;横梁大小一致,以匀称弧形木料承力。过堂以雕刻的门板间隔。门框户扇精雕细刻,彩绘金描。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刻“光禄大夫”四字。居室集实用与观赏为一体。

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进深五幢。另建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860余平方米次间。皆以青石、青砖、布瓦、木材为建筑装饰材料。屋面布瓦堆饰曲龙图案,承接雨水归集于室内天井沟排出;柱础石为宝瓶状,精雕细刻;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态加工,弯曲有致。祠堂集公祠、义学、戏楼为一体。

陈献甲墓(又名献甲花坟)

位浮屠镇西南五公里陈献甲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由牌坊、前室、祭坛、墓室、墓碑、护栏等组成,均以青石为料,雕有“双凤朝阳”、“犀牛望月”、“鹿鹤同春”、“鱼跃龙门”等鸟兽虫鱼图案,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石牌坊高7米,三门,宽约15米,宏伟壮观。墓前湖水碧波荡漾,墓后大山苍松翠柏,墓北莲花山有莲花寺,墓西北有山名“冲天蜡烛”,壁立千寻,古木葱笼。墓主陈献甲为当时富甲一方商人,乐善好施,享誉地方。其祖陈任远于明正德年间施谷2万余担赈灾,受明武宗正德皇帝嘉奖,赐金匾一块,书“旌表义民陈任远之门”。匾尚存。该墓以其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爱博博(2015-04-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