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是我们东莞市茶山镇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是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的泥塑工艺品,其发展与形成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林暖钦,我们都叫他林老,今年72岁,是茶山公仔的林氏传人,从8岁开始,跟着父母学做泥公仔,是东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茶山公仔入选东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协助他在老房子里打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山公仔基地”。上次当地让大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一项就是学做泥公仔,因此我接触过林老,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老人,学习课程连开了3天,他都是笑着教我们如何去做,不断鼓励我们去创新泥公仔造型,也很有耐心给我们讲解如何去调颜色。
“能做一天是一天,好在不近视不眼花,还能继续画下去。”林老说,他的坚持不仅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夙愿,也因为他现在是茶山镇仅剩的“老字号”泥公仔师父,同时还是东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
泥公仔历史:茶山曾有条公仔街
珠三角一带特别是东莞,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都有在来年正月十五前,为孩子举行“开灯”仪式的风俗,同时会摆放一套“四兄弟”(刘备、关云长、张飞、赵云)的泥公仔。
在旧社会,每到春节前,茶山旧城区林屋村的公仔街熙熙攘攘,特别热闹。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人们会特别慕名而来购买茶山公仔,只因为这里的泥公仔买卖成行成市,鼎盛时期有近百户人家在从事泥公仔的制作和买卖。
少小做公仔至白头:家族手艺
林老说他小时候,几乎全村都会做泥公仔,模具种类加起来有几百套,林暖钦家族几代都以此为生计。
“一家人当时都是做泥公仔,但到了后来就剩下我一个人坚持下来了。”因茶山公仔在“文革”时被视作为封建迷信,很多村民就只能另谋其它生路,林老也是,但他偶尔会偷偷地做。
改革开发后,村民们发家致富的路子更多了,且远比做茶山公仔要轻松,于是做茶山公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唯有林老重操旧业,子女也跟着做,但他们成家后都另谋出路,只有林老真正坚持了下来,哪怕已是耄耋之年。
泥公仔,是以前奉神用的,现在就没有那么讲究,所以买的人就少了,而且被别人熟知的不多,真的很佩服林老,能够一做便是坚持几十年。希望会有更多人知道林老,知道茶山泥公仔。
我的主页:http://wm23.cn/YJX001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8555557.html
我的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8919.htm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5191718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