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1105年)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因遭贬,迁戎州(今宜宾)安置。今宜宾的涪翁洞、涪翁亭、流杯池等处,还留有黄庭坚的诗文题刻。在戎期间,曾著有著名的《苦笋赋》。
黄庭坚塑像
谢奉琦(1884~1908年) 同盟会会员,民主革命烈士。四川荣县贡井乡(今自贡市贡井区)人。1908年在叙府组织反清起义失事,同年3月就义。1912年3月18日,蜀军政府公布谢奉琦为四川死义烈士。同年,孙中山追赠谢为陆军中将,并准予崇祀忠烈祠。今宜宾市将军街、谢将军祠皆以此命名和修建。
邓子均(1876~1959年) 五粮液前身——“杂粮酒”的创始人。四川南溪人。1908年在宜宾与黄吉昌合伙开办“吉昌”土酒作坊。后与人联合购买“温德丰”酿酒作坊,并更名“利川永”酒厂,生产杂粮酒。经试验,达到香味醇厚,继之取名“五粮液”。
刘华(1899~1925年) 革命烈士,五卅运动著名领导人。四川宜宾县人。1923年在上海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当选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委员。5月30日,刘华率工人、学生上街演讲、宣传,抗议上海内外棉厂日方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横遭镇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上海的罢工、罢市、罢课斗争进入高潮。31日晚成立上海总工会,刘被选为副委员长,继续领导斗争。11月29日被捕,12月27日就义于上海南市。
郑佑之(1891~1931年) 革命烈士,四川早期中共党员、优秀革命活动家。四川宜宾县古罗场人。1922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川南的传播者。赵一曼、余宏文等都先后受到他的培育。1926年任中共宜宾特支书记,分工负责农运,是有名的“川南农王”。1928年任川南特委委员和中共宜宾县委书记,继任自贡特支书记、后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1930年调重庆,曾领导和建立了数千人的农民革命武装,组织和领导工人罢工运动和农民暴动。1931年在重庆被捕遇害。
卢德铭(1905~1927年) 革命烈士,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领导人之一。四川宜宾县双石铺(今自贡仲权乡)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期间先后任叶挺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战功显著。1927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长。9月,与毛泽东等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途中,在卢溪附近,遭朱培德军袭击,卢率一个连阻击以掩护毛泽东和大部队,英勇牺牲。
李硕勋(1903~1931年) 革命烈士。四川省庆符县中城镇(今高县庆符镇)人。1922年参与组建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5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5年当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继又兼任中共中华学联党团书记。1926年10月调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月底,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随师参加南昌起义。不久率转入赣粤边区进行游击战。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28年5月以后,相继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军委书记、省委代理书记。1929年春,担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江南省委军委书记,领导和发动了苏、浙、皖农民游击战争。193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8月在海口被捕,9月11日在海口英勇就义。
李硕勋烈士纪念亭
余泽鸿(1903~1935年) 革命烈士。四川长宁县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0年先后担任中共北方局和顺直省委宣传部长。1931年去中共苏区。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次年在川南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任纵队政治部主任,7月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和边区纵队政委,坚持游击战争。12月牺牲于江安碗厂坡。
赵一曼(1905~1936年) 抗日民族女英雄。四川宜宾县徐家乡(今属白花镇)人。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先后在武汉、南昌、上海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被派住东北,后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代理书记。1934年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当地农民组建抗日自卫队,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2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转战于绥滨铁路以北,其威名使敌人闻风丧胆。敌人曾登报悬赏捉拿这个“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1935年11月被俘,次年8月3日就义于珠河小北门。现哈尔滨市、宜宾市分别建有赵一曼纪念馆。
赵一曼纪念馆
唐君毅(1909~1978年) 哲学家、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四川宜宾县人。1934年起在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广州华侨大学任教。1949年6月移居香港,后与钱穆在港联合创办新亚书院,任教务长及哲学系主任。1974年以讲座教授由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并继任新亚研究所负责人。一生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阳翰笙(1902~1993年)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艺界的卓越领导人。四川高县人。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卅运动、北伐和南昌起义,1928年被调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和党的文艺工作,曾任“左联”党团书记、文委书记和文总党团书记,参加了党对电影戏剧的领导。抗战爆发后在周恩来和长江局、南方局领导下从事国统区文化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皖南事变”后,在重庆组织了中华剧艺社,在文化战线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奋力反击。完成了《前夜》、《塞上风云》等七部大型话剧及《八百壮士》等剧本的创作。1946年回上海,负责筹建上海联华影社、昆仑影业公司,冲破重重困难,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优秀影片,还创作了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党组书记等职,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