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409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10万。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郑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起于明代的“迎会”,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称华夏一绝。名人名家辈出,古有南宋诗人方凤,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初东渡日本的高僧心越禅师蒋兴俦等;近现代曹聚仁、张世禄、石西民、洪汛涛以及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张岳健、方增先、吴山明等在文学、语言、新闻、书画等领域自成一家。浦江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绗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全县拥有各类民营工业企业3600多家,工业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330多家,出口产品企业300余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0多家。
浦江县水晶玻璃业始自1982年,起源于山区乡村的家庭磨珠作坊,到1995年底,全县已拥有夹珠机1.5万台,磨珠机1万余台,年产珠达8亿 多颗。1993年开始了水晶灯具的成灯产品生产,并开发了水晶工艺品。从此改变了十多年来单一低档次的产品结构,为千家万户的加工业开 辟了新天地。1997年底建成了浦江水晶灯饰城,成为集信息、原材料供应、服务和对外宣传等功能于一身的场所,为浦江水晶玻璃产业的发 展起到了龙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浦江水晶玻璃行业全年销售额在8亿元以上,从业人员4万余人。有生产企业和经营户1800余家,有40多家水晶玻璃 企业注册了商标,30多家企业在因特网中做有网页,销售水晶玻璃原材料达2万余吨,销售对象主要为县内的企业,也有宁波、温州、义乌、建德等市县及重庆、天津、江苏、广西等地的水晶玻璃经营户。主要产品有打磨系列、内雕和深雕系列、铸造系列、内画系列、吹拉系列的水晶玻璃工艺品及水晶灯饰。其中水晶玻璃珠和水晶玻璃工艺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40%和60%,产品覆盖了国内的主要城市和市场,有的还远销国外,浦江县已成为全国水晶玻璃原材料和工艺制品销售、加工的主要集散地。
一.文化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南邻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传 统。水晶艺术品,素有"美的化身"之称,玲珑剔透,晶莹无瑕,冰清玉洁,流光溢彩,极具观赏性,也具实用性。其独特的质地,给工艺美术师提供了无穷的想象 天地和广阔的创作空间,而心灵手巧善于创造美的浦江人,又把其独特的传统书画技法与现代的抽象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浦江水晶玻璃艺术品独具的魅 力,在同类水晶产品中独树一帜。可见浦江独特的区域文化成了水晶业崛起的内在艺术推动力。
二.技术
20 年前来浦江虞宅"播种"的四位上海师傅,应该说是浦江水晶行业最初的领路人。他们当年不仅仅把一个操作工艺带到浦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信息和理念,带来了 浦江一批人的幸福。但水晶行业在浦江崛起更重要的是,浦江人自身素质和精神力量。浦江人是勤劳的,舍得力气,舍得时间,也吃得苦,他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磨 珠,不计小利,积少成多;浦江人是聪慧的,懂得创新,不断接受新信息,大胆地跑出浦江,频频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水晶博览会,从更大的国际市场捕捉新的商机; 浦江人也是务实的。长期以来,浦江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区域商贸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功利,讲究实际,重视工商。浦江人肯学习,善经营,重实干,求成 效,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区位条件和轻型结构的比较优势;浦江人有时也是 "狡黠"的,脑子转得快,善于从人家的生意和产品中"偷"信息和技术,带回家像模像样地嫁接在自家的生意链中。正是如此,浦江水晶企业才能出现如今遍地开 花、百舸争流的局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