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安徽宣城制笔工杨泰和,推独轮小车去河南卫辉府送毛笔,途径封丘县李马台村,偶遇风寒,病倒村南,巧遇先祖李公挺宝教书归来,劝请家中,好生款待,又请郎中把病治愈,送其西行。数日后,杨泰和先生归途中又去李马台致谢李公,两人谈话投机,相见恨晚,遂结为金兰,又商议在本宅开设笔坊,杨先生传授制笔技艺。从此,两千多年的徽笔文化移转到了封丘,李金梅毛笔与徽笔当属同宗。
曾祖李金梅,自幼随父母在家制笔,深得毛笔制作之要领。清咸丰六年(1856年),曾祖携全家赴封丘县城开设‘李金梅毛笔铺’,笔铺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咸丰、同治年间,李氏毛笔被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至民国年间被地方官员指派为政府专用笔。
民国末年,为避兵乱,祖父带领全家迁归故里,笔庄曾一度消失。解放后,因公私合营,李金梅笔庄加入毛笔社,“文革”时期再度解散。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风潮,应举公社领导带领广大群众,大干苦干,战胜盐碱;治沙育林,开发良田,粮食产量翻番。农民丰衣足食,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毛主席特批封丘县委派代表到北京开会。当时的县长张剑南同志发出感慨,“去北京开会还要见毛主席,总不能空手去吧!带什么礼物呢?”众人各抒己见,最后张县长说:“主席是大文豪、书法大家,我看拿应举公社的李马台村的‘李氏毛笔’最为合适!”此言一出,与会人员一致赞同。当时毛笔已停工,接到任务后,找出收藏的上等皮毛,和极品南竹笔杆,赶制出四支长峰书画用笔和四支狼尾中锋大楷,交给社领导。同年三月中旬,张剑南县长、崔希彦社长携笔北上。在北京先后受到了朱德委员长、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会后,当时的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亲自接崔社长到中南海毛主席家中做客,崔希彦社长拿出绿挎包内的油纸包裹整齐的八支毛笔敬上,毛主席看后,非常喜欢。同年4月15日,毛主席用李氏毛笔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文章里写道“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题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七个大字,不仅体现出主席对应举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李金梅笔庄”毛笔制作工艺的褒奖和特色文化产品的满意!使应举公社和李氏毛笔名扬祖国的大江南北!
毛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自秦朝大奖蒙恬研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书写了渊源流长的华夏文明!毛笔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被尊为“文房四宝”之首。
改革开放以后,为弘扬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国千古文化,百年老字号“李金梅笔庄”重新挂牌营业。随着时代发展,笔庄逐渐恢复了各种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的制作和销售,又研制出不同质地的高、中、低档礼品套笔。
作为李金梅制笔技艺第五代传人,李修玉自幼随父学艺,青年时曾与南派同行研讨切磋,取长补短,身兼南北派制笔之精华(南为羊毫 、紫毫,北为狼毫、兼毫),总齐“尖、圆、齐、健”毛笔四德。李氏毛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全国名笔之长,改进创新,有了新的发展。精选上等山羊毛,黄鼠狼尾毛,紫毫,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经过四大工艺、八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毛选精良,做工精巧,笔锋尖锐,笔颖平齐,丰满圆润,挺健有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从事和喜爱书法绘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敬仰,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也为毛笔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李金梅笔庄”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有所改变,又有所不变,竭力为社会提供精品毛笔,以满足书画爱好者的需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