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时代历经变化的魅力龙岩

家乡区县: 福建省新罗区

“1952年,我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相机,开始我的摄影生涯,那年我才21岁,到现在已经有57个年头……”杨老伯给我们讲述着照片里的故事。
杨老伯名字叫杨少华,今年已有79岁高龄,现还在龙岩城经营着一家老式的照相馆。在他的数十本相集里,保存着他走过的每个年代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保存了龙岩城最原始的影像。许许多多的剪影在不经意间唤起杨老伯的回忆……
城市面貌、交通是他影像里对比最强烈的色彩
“以前从龙岩街头走到街尾,一根烟工夫就可走完,龙岩城就像个大集镇,现在经过旧城改造和新城区拓展,龙岩城的面积增加了好几倍。”杨老伯翻开昔日岩城的老照片,给我们介绍说。
“60年代初,照片都是黑白的,到厦门去学习手工着色,一早从龙岩出发几近中午在龙岩适中坂寮吃过午饭后还得赶上好长路程,才能到厦门。” 杨老伯望着龙津河对面车水马龙、行人如梭的街景,会心地笑着感叹到:昔日龙岩民谣里传唱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瓜果难运出、有病难求医……”的交通状况已成为历史!现在只要不到两个小时龙岩人就可以到厦门聆听海浪,登上日光岩看日出日落……



观念转变终使影像色彩斑斓
在杨老伯的拍照生涯中,发生过不少充满历史印记的事。1953年当时正值土改时期,杨老伯被邀请到龙岩白沙镇温潭村给乡民们拍照。谁料其中的一个女团员拍完照后,就因为上山偷挖竹笋被团里批评后跳河自杀了。女团员的母亲不依不饶地找到照相的杨老伯说,正是因为照相才把她女儿的灵魂也给“摄”走了,所以女团员才会自杀。在当时大部分乡民还不知相机长啥样,面对着又质朴又蒙昧的乡民,杨老伯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杨老伯谈到,文革时期,一位饭店女职工在自家房间穿着背心、短裤的照片被发现了都要受到领导的批评。不少老人认为拍照是要把相片挂在田间装稻草人,因此不愿意拍照。



科技进步使影像成为城市流行色
以前拍照很累人、花工也很大。每次外出拍照都要背上七八十斤重的机器。暗房冲洗照片不仅需要经验还要有很好的耐性。现在,科学技术解决了这些繁杂的工作,只要懂得构图,轻松地按下快门,也许就能拍出张好照片。
在不到四十平方米的照相馆里,杨老伯还保留着那台旧式的照相机,镜头里曾经记载过许许多多龙岩的场景和发生在龙岩大大小小的事。如果说相机是技术和器械的文明复制,那么相机下生产出的一张张照片也正因此烙上城市进步的印迹。

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senayon_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04755904.html
❤词条主页: http://www.wm23.com/wiki/uc/88846.htm
❤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2615104695

 

 

senayon_(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