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对这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共党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党内外都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明确认定了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的伟大功绩。但对这次回忆到底留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者更具体地说,如何表述遵义会议精神?党史界、学术界讨论热烈,见仁见智。依据“忠于史实、激励当代、启迪未来“的原则,当前应当大力弘扬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等二十字精神。
首先应大力弘扬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精神。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对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亦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的革命道路时,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把战略退却变成战略进攻,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但是“左”倾领导人坚持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拒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伟大创造。虽然他们后来也不得不从大城市转移到农村根据地,但仍然排斥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丢失了中央根据地,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遭致革命的重大损失。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胜利,它是付出了重大代价换来的。湘江之战后,到底是不顾严重敌情继续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还是实事求是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就能绝处逢身,化险为夷;反之,就可能大难临头,全军覆没。
第二,要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独立自主的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从偶然性来看,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中断了通讯联系;从必然性来看,经过14年艰难曲折,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一系列挫折,红军高级将领和党的高级干部已经从实践中懂得,要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走自己的路。作为共产国际的东方支部,中国共产党在它幼年时期得到过国际的许多帮助和正确指示;但毋庸讳言,共产国际及其派到中国来的同志,由于不了解中国情况也对中国革命有过不少错误指示,使我们遭受许多不应有的损失。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问题,对如何看待共产国际指示作了科学的回答,并最早认识到“中国革命斗争要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从遵义会议开始,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自身的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要大力弘扬遵义会议坚定信念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正是由于有坚定的信仰和必胜的信念,所以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垮,屡遭挫折而不散。遵义会议前夕,党和红军陷入了极度危难之中: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到不足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的中国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大家处变不惊,遇难不馁,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找正确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才使遵义会议得以召开,错误路线得以纠正,正确路线得以确立,从而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写下的豪迈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勇跨征程的鲜明写照。长征是人的力量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生存绝境,只要有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什么艰难险阻都能战胜。一位老红军说过:当年我们靠什么克敌制胜?靠理想、靠信念,靠的是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高尚情操,一句话,靠的是精神的力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