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的土家文化

   长阳,一个对别人来说听都没听说过,一个对大家来说十分陌生的地方,但是它却集结了我所有情感的地方,因为它是我美丽的家,一个山水环绕的土家族自治县。上次介绍过土家美食,那么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介绍咱们柔情的土家文化吧!

  长阳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不唱山歌喉咙痒,嘴巴一张象河淌”。多如牛毛的山歌,以其丰富的演唱内容,灵活的歌唱形式,高亢嘹亮、热烈奔放的演唱风格,与南曲、巴山舞并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 。

  长阳山歌主要有劳动歌、情歌等。劳动歌产生于劳动中,又在劳动中歌唱。不同的劳动 方式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劳动歌的不同风格。如清江船工和排工就有雄壮有力的号子歌,田 间锄草有锣鼓歌。演唱时,由两人或三人、四人在田头按照一定曲牌一边鸣锣击鼓,一边与 田间锄草人唱和,但演唱内容和顺序灵活,没有严格的规定,大多为即兴创作。

  长阳的山歌有独唱、对唱、一人领众人和等多种演唱形式。其中“尾”包“头”是一 种特殊的流行唱法,即将每首歌的尾句或尾段作为起唱句。“穿号子”是山歌对唱中最复杂难唱的一种演唱形式。由“梗子”(一般五言四句)和“ 叶子”(一般七言五句)两部分组成,“叶子”是主歌部分。情歌是山歌、民歌中的主体部分,在数以万计的山歌、民歌中,大部分是情歌。有“无粮 无曲不成酒,无郎无姐不成歌”之说。

南曲

  长阳南曲是一种高雅的曲种,是土家人将他承传下来的。60年代被挖掘整理问世以后,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登上大雅之堂,普及千家万户,为长阳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三件宝”之一。他的发展过程正如长阳清代诗人留下的佳句:“莫道曲高真和寡,他年到处有知音”。

  南曲人们又称之为“丝弦班”。它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种,词曲丰富,优美动听。解放前,此曲逐渐衰落,很多人只知南曲之名,而未闻南曲之音。1961年至1964年,省、专、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专门班子,对南曲进行挖掘整理,计访问六十多位南曲老艺 人,搜集传统曲目140多个(不包括曲目同而文词不同部分),曲牌32个,尚有[水葫芦]、[火葫芦]、[肩背玉]等曲牌,老艺人们只知其名,而唱腔失传。南曲主要流传于长阳、五峰境内,据文词分析,与其它曲种有相似之处,但具有独特之点,虽非土生土长,但与长阳地方语言、民歌小调颇有结合,因是长阳首先挖掘整理出来的,故定名为《长阳南曲》。现己载入曲艺大辞典。

巴山舞

  又名“巴渝舞”,本地土家族又叫“撒忧儿嗬”,其特点是: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犷,体现了土家儿女的淳朴和憨厚;其形式为:一人掌鼓,众人对跳,由掌鼓者领唱,对舞者边唱边舞。远在殷商时期,巴人助武伐约前戈后舞,以凛殷人纷纷倒戈。汉高祖刘邦数观其舞,乐其猛锐,令乐师习之引入宫廷,响为“巴渝舞”。近代挖掘巴楚文化,将其提炼升华,命名为“巴山舞”、“跳丧舞”之美称,名扬五湖四海。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上,“撒忧儿嗬”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柔情的土家文化有没有打动柔情的你呢?

  想了解更多长阳的,可以来到美丽的长阳哦!热情的土家人们欢迎您!我后期也会给大家介绍更多的不一样的长阳!

 

指尖的温度(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