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菊花11

家乡区县: 湖南省芙蓉区

明代
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据当时任明朝南京礼郎尚书的里人李孙宸所撰之《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己,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
清康熙年间
小榄艺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据史料记载,此时已开始从上海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帖逸志之上,辄效陶令寄怀尔篱,艺菊之风业盛于昔。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之美誉。
清乾隆元年丙辰年间
小榄开始"菊试"。"乡人多喜爱菊花不畏寒霜的气节,欣赏它千姿百态的花朵和清隽高雅的香气。闾里之间争妍斗丽,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赛菊之举"。据《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赛时在乡内祠前盖搭花棚,陈列名花,分场考评,对菊吟咏,推魁首,定名次,俨然开科取仕,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以"三丫六顶"为模式,大立菊枝艺初为运用,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
但是,乾隆五年后由于小榄著名菊花"一捧雪"失传,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时节,人们以氏族、庙宇或坊社为组合结社,将各种好菊聚集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关于菊社,清代里人何大佐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
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的规模扩大,改称"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之小团体,当时榄乡各村俱有摆设,各村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

hjj1708(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