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微山湖民间音乐舞蹈

家乡区县: 济宁市微山县

微山湖唢呐 唢呐,原为波斯的民间乐器,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名Surna,译为“琐奈”“苏尔奈”,最后定名为“唢呐”。明正德间人王磬作《咏喇叭》曲词中有:“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当年运河往来的官家船,是有乐队壮声势的,沿岸官衙接送官船亦用鼓乐。济宁城西南隅,有一条小巷名鼓手营,即为当年河道衙门官乐队吹鼓手的地方。

微山湖区的唢呐艺术便是从运河漂来并生了根的。旧时,唢呐艺人地位低下,属“下九流”之列。“三为优伶,四是吹”,这“吹”即指吹奏艺人。唢呐艺人又大多兼剃头理发。剃头也属“下九流”,“七生八盗九吹灰”中的“生”就是剃头之意。这些艺人平时以剃头为业,遇上婚丧嫁娶有人请,就去卖艺。微山县因以湖划定县界,地理位置特殊,历代都处邹、滕、临、峄、沛、鱼、丰等十几个县的结合部,因而微山湖唢呐艺人交游广,世面见得也多,不仅技高一筹,而且曲目也多。既能演奏传统曲目,也能将戏曲、歌曲改编成唢呐曲,还能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演奏。特别是夏镇魏家唢呐班,在各种庆典、喜仪上将所见之景、所感之情变成音乐揉进唢呐曲中,深受听众欢迎。微山湖区艺人常吹曲目有《一江风》《百鸟朝凤》《祭仙音》《普天同庆》《火烧葡萄架》《庆贺会》等。民国间,微山湖区唢呐艺人中艺术精湛���,有魏学海、魏学才、魏学德、魏学彦和王志举、王兆福、王兆贵等。声望最高的,当推魏广声。他七岁正式跟长辈学艺,十三岁领班出门演奏,二十五岁便已名噪鲁西南。魏广声不仅识谱,还能谱曲、填词,他对传统技艺认真挖掘整理,将失传多年的祖父绝技“软咕噜”和“表子文”的绝招“小铃铛”发扬光大,受到同行的敬重。他演奏功底扎实,技巧纯熟、全面,音色圆润丰满,韵味潇洒,且唢呐、管子、笛、笙皆演奏得精绝。他演奏曲目丰富,有100余首。代表曲目有《普天同庆》《放荷灯》《集贤音》《五六五》《合家欢》《乘胜前进》《渔节欢度》等30多首,其中有5首被收录在《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

消饱会 消饱会又名独杆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演出时用两条10多尺长的木棒,扎成与地面平行的十字架,纵杆前短后长,横杆居其中。2人肩负横杆。纵杆前端坐1人,扮成官人或太太等,人物或手持竹扇,或手持手绢。纵杆后端另有1人,在唢呐锣鼓伴奏下,上下撬动纵杆后端,使坐于纵杆前端的人一上一下,表演不同的动作形象。表演者动作夸张,类如漫画。以此来揭露和讽刺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及夫人、小姐“消饱”的可笑形态。消饱会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已不再上演。

十二哆嗦 十二哆嗦系外地传入之民间艺术,流行于夏镇以北白庄等村庄。演员着古式服装,男礼帽大褂,女长裙独大辫。演员计12名,其中男女各6名,手持竹扇、手绢。其中一男作浪当公子状,一女作风骚花旦,另有丑婆、憨小子等,余皆作老头、老妇。舞蹈动作基本是秧歌形式。因12个人表演时动作哆哆嗦嗦,故名十二哆嗦。此剧20世纪80年代仍在上演。

打排斧 打排斧俗称碾船,是湖区渔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敲打音乐。建国前,广为流传。打排斧使用的乐器(说劳动工具可能更合适)主要有斧、凿、锤子等。演员(也可说碾船工匠)人数不限,一般可根据船的大小定为10余人或几十人。演奏时,演员围船体而坐,一手持斧,一手拿凿。其中,领号人在船底中部钉一铁钉,用锤敲打,是为领号;众人谐和。此时,斧凿的铿锵声,船体的共鸣声,自然构成节奏鲜明、清脆动听的乐曲。打排斧的常见曲牌有《老虎大龀牙》《凤凰三展翅》《狮子大偎窝》等。打排斧曲谱至今无书面记录,都是靠劳动人民口传心授,藉以流传。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我~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angyuws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3655217.html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3028154397/home?wvr=5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misswangyuws
我的词条http://www.wm23.com/wiki/118601.htm
        http://www.wm23.com/wiki/118988.htm

懒猫猫(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