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因素 大运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风情民俗,经近千年的吸纳、糅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微山湖区,千年来,民风的变迁更显得奇崛和突兀,冲撞和磨合的过程更显得激烈和艰难,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运河民俗,凸显的先进性和文化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运河南北贯通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生活方式改变、运河民俗形成等直接效应自然是巨大的,而遗存下的胜迹,像一枚枚精美的珍珠镶嵌在运河这条玉带之上,又为运河两岸营造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给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社会风尚的重大变化,使这一地区在生产、贸易、饮食、服饰、礼仪、游艺等方方面面出现一种裂变。这种裂变,只能是在有了这条沟通南北、沟通中外的运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有的。它使不管是元代蒙古族风俗的渗透,还是以后清朝满族习俗的官方推行,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运河区域的风尚是在每日每时积累着、磨擦着、冲撞着,由量变而质变的。
“重义轻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念。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代以降千余年传统的风尚,是“士人重于义”“商人重于利”,只有被视为地位低贱的商人才与“利”发生联系。由于商品交换经济的发展,人们与���场联系日见密切,金钱货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重视金钱货币,追逐“末利”,成为当时运河区域人民的普遍价值取向。尤其至明中期以后,运河沿岸城乡自上而下追逐末利已成社会风气,封建士大夫经商嗜利成为普遍现象。清康熙《济宁州志》卷2引明万历旧志文说: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们一个个成了“儒服市心,力求垄断,满口驵侩”的嗜利之徒。受之影响,沿运地区社会下层,逐末经商也已蔚然成风。清康熙《鱼台县志》载顺治九年旧志文说:鱼台“地近邹鲁,民沾圣贤遗化,尚礼让,务耕读,犹有古风。郡县而后,风随时易。在今……若民俗,逐末轻农,寡积尚浮,是在转移世风者之一变云”。微山湖北的重镇济宁是地当“河漕要害之冲”的运河都城,故而“竞刀锥趋末者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 ,引万历旧志文)。孔孟桑梓之地“重义轻利”“动不违时,财不过用”的人生理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这是运河经济繁荣,商人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明万历《兖州府志》在记述本地风俗流变时,便概括为“民逐末利”。
随着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享乐与个性自由的意识大大增强,越礼逾制,追求奢华,侈靡之风愈演愈烈。致使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不断突破更新,等级法规名存实亡。服饰上,逾制侈靡之风日炽。不仅是普通百姓穿起文化人的服装,文士穿上了高官冠带,就连“负贩舆卒之子,一旦获多金、据厚藏,辄服饰戴貂,扬扬夸耀市井间,绝不知其荡检越分”(《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兖州府风俗考》),完全打破了服饰不可僭越的等级规定。这种享乐奢华之风的演变,社会上层的缙绅豪门无疑起了导向作用。万历时,“富家挽河汴之材,起高楼、广堂室。饰车骑,镂一鞍至费百金”“竞相尚以侈靡”。(万历《滕县志·风俗志》)这影响到运河区域的社会各阶层,平民百姓也不惜以借贷相攀奢侈,与富者斗豪华。运河区域生活习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处在微山湖北端,有运河之都地位的济宁,这种奢华之风浸染最为深重。至清代,济宁周围各县志书中仍这样评价: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清康熙《邹县志》)济宁这种奢华风气,自明代始至清代越来越浓。有则史实可从反面印证:清光绪初年,在济宁开办玉堂酱园的孙氏后裔,以为济宁因工商业繁荣而致社会风气改变,当地工商子弟多华而不实,缺乏求知欲,不思进取。孙氏受孟母三迁的启发,移寓曲阜古城,于城东五马祠街东首置地建房,让子孙后代近圣人之家而居,以便于求师学贤,尊奉孔孟之道。
市镇经济的发展,在促进运河区域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使封建等级秩序与宗法关系的伦常紊乱,下犯上、少凌长、卑胁尊的伦常失序之风,成为引人注意的社会现象,成为运河区域之外传统文化状态下人们贬斥的焦点。明律规定,奴仆奴婢属贱民之列,不得与良人通婚,子弟不得入学做官,犯罪要加凡人一等。明中叶后这种森严的良贱限定发生了动摇。运河区域的奴婢奴仆开始冲破法律限定,跻身良民阶层,致使良贱混淆、上下失序的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在社会上,少敬长、卑敬尊的封建礼仪道德也受到猛烈冲击,“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侮前辈,奴婢叛家长之变态”现象,波及了整个运河区域。
运河民俗的形成 运河民俗,是以运河开凿为起始的。人们开凿运河创造着历史,发展积淀成运河的民俗文化。运河流经地人民的不同一般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是随着运河的不断挑浚、漕运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沿运城镇工商业的刺激逐渐形成的。譬如挑浚习俗中的清淤,运河靠客水济运,在长江以北的运河区段,因借黄河水和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淤积于运河河道中,给漕运带来困难。因此,有的河段,如会通河,多是一年一小挑,间年一大挑。清淤工程多了,清到多深为准呢?一般是先在清淤测量符合标准的地方,放上一块大型的石块或石雕兽,这石块或石兽便是个标志,以后每次清到石块、石兽处便算达到标准,这便随之形成“到石收工”的习俗。再如,人们经年累月挑浚河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引水济运工程上,为削减水之落差、流速,消除下游集中淤沙之弊,设计施工的河道弯弯曲曲,于是便有“十弯顶一闸”的俗语。漕运的兴盛,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产生了造船的各种习俗,以及沿运各码头、集镇修船行业的习俗。
随着运河的经营发展,运河已不单单是一条载船运物的河道,而是和沿运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融为一体的文明流域。因而运河民俗也不免从浅表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精神层面。运河沿岸所独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生礼仪、岁时礼仪、游艺活动、信仰禁忌等习俗即由此而来。社会层面上,运河民俗涵盖很多,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商业手工业的习俗,这也是运河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各色人等相互间的贸易,邻近运河区段的贸易,江南、江北人之间的贸易,外国商人与中国商人的贸易,都在这条运河上发生,习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形成、发展。商业民俗,包括经营贸易、行栈店铺、招幌广告、店规禁忌、行业暗语、商会行帮以及会馆公所等习俗。
运河,尤其山东段运河,因有南旺“水脊”之故,设闸颇多,故有“闸河”之称。船过闸坝,起初是临时召集人挽缰牵船过闸坝,后漕运发展,官府便将闸坝上的丁夫固定下来,每闸设置一定数量的闸夫、溜夫,负责船只过闸。沿运大堤还设置铺、堡,明时三里一铺,一铺十夫;清时二里一堡,一堡二丁。加之坝夫、浅夫、标夫等数量很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漕船沿运行驶、到闸过闸、牵挽过坝,对丁夫官府都有一定的行为规定,如传递漕船到达位置信息的喝号,溜夫牵船的号子,闸夫的呼喊等。日复一日渐成习俗,百姓便编了顺口溜:“28万皇粮船, 48万嚎天鬼,(指堤夫、闸夫、坝夫、溜夫们)不喊自到,不打自叫。”
精神层面的习俗,主要包括人生礼仪、岁时礼仪、游艺活动、信仰禁忌等。运河精神层面的习俗,是与生产生活习俗同时产生的,有的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如请大王、献祭礼、膜拜、娱神唱神戏等。运河岸边船坞中,造船工匠们“打排斧”曲调,既是造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又是工匠实实在在的精神愉悦的形式。沿运重镇还形成独特的文化区和庙会文化,这也是与为生存分不开的。像济宁的土山,夏镇泰山庙会,寿张集古会等,其中的艺术表演多为谋生手段。运河民俗,就是在运河开凿、经营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沿运民众自然、社会、精神等层面。它不断地延续着,凝结着,并向邻近社区类型进行着持久有力的渗透和影响。
运河民俗的文化特色 运河民俗作为运河的沟通和漕运由民众所创造传承的文化,在漫长的积淀塑造过程中,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是其文化基石,又接受着流经地的古国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影响,融汇了诸如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民俗文化。
运河民俗的脊梁是工商业文化。漕运作为近代的一种先进运输手段和巨大的社会生产实体,在商品流通、商品经济中独领风骚。胁裹着一条经济繁荣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向的强辐射域。元代以后,由于朝廷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政治中心在经济上逐渐依赖于南方。运河的作用开始由单纯的军事型向政治、军事、经济型转化。明代中后期,由于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漕运不单是在向朝廷运输漕粮和贡品,而且成了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漕运的货畅其流,带来了沿运城镇的商业繁荣。漕运习俗、商业经营习俗、造船习俗、城镇集市习俗、行帮会馆习俗等等,无不体现着工商业文化的积淀。漕运、商船,本身就包含着商业习俗在其中。皇家的漕运允许漕丁水手带“土宜”沿河贸易。济宁雅称“江北小苏州”,则是赖于地处大运河中段,由南北货物集散之地的地利所致。商业繁荣,带动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流经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游艺民俗,也有着工商文化的深刻烙印。有了商业的繁荣,才有了大市集、古庙会,以及供过往商人娱乐休闲的场所,也便有了游艺活动的场所,从而使游艺民俗得以发展和传衍。京城满族的八旗鼓,就是顺着运河由北而南传延开的,到微山湖区则称为八角鼓,沿运的商业重镇中都有传唱。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我~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angyuws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3655217.html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3028154397/home?wvr=5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misswangyuws
我的词条http://www.wm23.com/wiki/118601.htm
http://www.wm23.com/wiki/118988.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