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历史

家乡区县: 内蒙古满洲里市

历史文化 折叠 编辑本段饮食 折叠

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米饭等。但在岭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地区的饮食文化逐渐开放,与中国的饮食文化相融,各市区都以出现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饭馆。[1]

服饰 折叠

1945年以前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至二十一世纪初,男女都以时髦的装束打扮自己,说明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早已和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接轨。

住屋 折叠

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农区大多烧茅柴、秸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城镇居民大多以楼房居住为主,但少部分居民仍以平房居住。由于国家的封山育林政策的实行,禁止上山砍伐野生柴草,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多以煤炭为取暖燃料;而一小部分农村地区仍以野生柴草为取暖燃料。蒙古族居民都已经搬入了平房和楼房。

经济生活 折叠

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二十世纪八十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实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个体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全面普及,如喷灌技术、大型的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一些地区以农家乐为特色开设旅游点。工业上,快速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了呼伦贝尔的财税主要收入。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业也已经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遍及了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达到了65%,网络已经进入了居民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婚嫁 折叠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农村普遍保留“订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介绍人一定彩礼酬金。男女双方到政府指定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结婚仍多沿袭女到男家的习惯,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结婚日一般为男方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城镇为轿车,农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习俗。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革新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方式。

丧葬 折叠

人去世后,有当日出殡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殡者。治丧期,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幛、现金等。死者晚辈着丧服(二十一世纪以来多为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汉族历来实行土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场,过去为自选墓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当地乡、镇、苏木政府指定地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殡葬事业的迅速发展,以一套全方面的殡葬服务一条龙服务,由停尸、整容、换衣、吊唁、祭奠仪式。国家殡葬政策为节省和防止浪费耕地,城镇普及火葬或树葬。

节日 折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法定的节假日如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外,汉族人民普遍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方式与东北和中国各地大同小异。

岁事 折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牧区、林区,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个岁事,而且影响之深,活动之广,自觉程度之高都是过去不能比的。其一是“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甚至一户的全体成员到故人坟上“扫墓”,骨灰在火葬场的,家属子女亦去“扫墓”,整日大车小辆拥挤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其二是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各户也要到坟上、火葬场填坟扫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灯,在十字路口烧冥纸、冥钞,纪念亡者。其三是阴历十月初一,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烧冥品,诸如冥衣、冥钞、冥马牛,还有冥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等近现代冥品,名曰用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家庭 折叠

呼伦贝尔境内的汉族家庭,长期以来多为夫妻子女型结构,通常是由长辈人担任家长,掌管一切家务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辈组合式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子孙三代、四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1980年以来,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成员渐渐以两辈为主,成员人数更少。主要是子女结婚后,一般单独建立家庭,多辈组合式大家庭解体。在父母称谓上也有许多改变。过去从各地来呼伦贝尔的汉族人对父母的称呼多数叫“爹”、“娘”,个别人称父亲为“大大”,后由“爸爸”、“妈妈”代替。特别在岭西,均如此称呼。

民间艺术 折叠

在呼伦贝尔的城镇、农区、林区汉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农村的闲暇季节,群众文娱活动较活跃。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转、单出头表演和冰雕、冰灯、彩灯展览等,近年城市还兴起了焰火晚会。

秧歌: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龙灯、腰鼓、踩高跷、跑驴、划旱船、担花篮、大头娃、耍狮子、戏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有些秧歌中穿插活报剧表演。表演者浓妆艳抹,形象夸张,服装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男女均穿绸缎衣裤,腰系彩绸。锣鼓队多为男子,身着彩色绸服,头扎白羊肚手巾。有些秧歌的内容增加了武术、服饰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秧歌成为城镇、农村和林区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冰雕、彩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元旦、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呼伦贝尔的城镇、林区开始出现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块进行雕刻造型的艺术展览。每到冬季,各种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继问世,有人物、动物、建筑物、风景等千姿百态的作品栩栩如生。在呼伦贝尔的几个城市,每年冬季都要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冰雕作品比赛。

二人转:“二人转”也叫“蹦蹦戏”,由一男一女二人边唱边舞,后来发展出“单出头”,即一人单独表演,是汉族群众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1924、1925年“二人转”流入扎兰屯、阿荣旗地区。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单出头”、“拉场戏”、“二人转”。主要剧目有“二人转”《西厢》、《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红月娥作梦》等。此种演出形式人员少,道具简单,行走方便,唱词通俗简单易懂,民间口语多,唱腔高亢、嘹亮、形式活泼,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

华俄后裔民间舞蹈: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及海拉尔的华俄后裔中,保持着传统的俄罗斯族民间舞蹈。有单人、双人和集体表演的“希卜里哈”、“巴达罕拉娜”、“嘎巴乔克”、“灭斜斯”、“奥吉诺其卡”、“茨冈内卡”(译音)等。舞曲有“希卜里哈”、“那林琴卡”、“累塞”、“嘎巴乔克”、“灭斜斯”等,舞步多变,跺脚较多,单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每个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一般只用手风琴伴奏,有些集体舞还加伴唱。每逢节假日或闲暇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欢歌狂舞,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焰火晚会:焰火晚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兴起的,多是庆祝一些重大的节日如元宵节、八月节等节日内由当地人民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基督教会燃放。焰火的燃放为节日增添了气氛。[17]

刘冰456(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