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溉(松既)古镇历史:1000多年 。 清光绪《永川县志·舆地·山川》记载:“松子溉,邑之雄镇也。商旅云集,设有水塘汛,查缉奸盗。又下曰东岳沱,深数十丈,石刻‘澄江如练’四字(郡守陈邦器书)。沱上北岸,有后溪水来注之。东岳沱之前,曰哑巴溉,水最险恶,往来舟子不敢作欸乃声,故此以名。其下流有巨石立江边,形如虾蟆。水涨及虾蟆口,船无敢上下者。过此为大矶硇滩,江流至彼,乃入江津界。”以境内松子山、溉(jì)水取名松子溉,简称松溉。 松溉镇始建时间,无史籍可考。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南宋陈鹏飞(字少南,与苏东坡、张子昭被誉为当世注经“三杰”)因被秦桧诬陷遭贬,偕妻在此设馆教学。可知当时松溉已有场镇。清乾隆《永川县志》记述的“乡甲旧里”中的“松子里”,即指此处。松溉玉皇观内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徐先登德政碑文记载,县治曾移此。清光绪《永川县志》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赵国显也设县治于此,招抚流亡。康熙四年(1665年)县治迁回县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曾于此设总爷衙门,与县城一样修有城隍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设把总。民国初年,名松溉场。民国22年(1933年),名松溉乡。民国24年名松溉联保。民国27年10月新生活运动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在此设立纺织实验区,名松溉实验乡,实行厂乡合一,厂长兼乡长。民国29年,名松溉镇,直至永川县解放。解放初,成立镇人民政府,1951年划出镇属农村部分建立松江乡,1953年松江乡划为松江、新华两个乡,1956年两乡合并仍为松江乡。1958年镇乡合并建镇江公社。1963年镇社分开。1978年合并为松溉公社。1980年分为松溉镇和松溉公社。1983年松溉公社改为乡。1986年,镇乡合并建松溉镇,至1992年,均属何埂区。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松溉镇与聚美乡合并组建松溉镇,属永川市管辖。1994年1月恢复聚美乡。2003年11月,撤销聚美镇,将原聚美镇保胜、鱼岭、打鱼三个行政村划归松溉镇。[1] “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这就是松既镇。它濒临长江,距离重庆永川城区约40公里,顺江而下到重庆市区有143公里,溯江而上到四川宜宾有229公里,因境内有松子山和既水而得名。
历史上的松溉[1],是永川、荣昌、隆昌、泸州、铜梁、大足、内江一带商贾来往重庆贩运和做生意的物资集散枢纽。水路有上、中、下三个码头,江上来往船只川流不息。陆路运输方式主要是马帮,从各县境内运货至此的马和骡子每日近千匹,在老街上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为马帮服务的行业—马房也应运而生,昌盛时达20多家。随着公路的建成,马房逐步衰落,直至1978年,最后一家马房才关闭。松溉当年人口逾五万人,水路繁忙、商号林立、市场繁荣,故有“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之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总会”所属“新生活妇女指导委员会”曾将松溉划为“实验乡—纺织实验区”,开办“新运动纺织厂”和农场。“新生活妇女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宋美龄曾亲临松溉视察。镇内拥有十里青石板路,松溉老街蜿蜓曲折,漫步其间,仍能感受到浓郁的古朴韵味。其老街总长约十华里,雄居重庆古镇之首。有明清时代四合院、雕楼、吊脚楼、古县衙、皇帝御批祠堂—罗家祠堂、夫子坟、陈公堰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赛龙舟、龙灯、腰鼓、钱枪等民俗表演,也别具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