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民间艺术之鼓类

家乡区县: 延平区

延平区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勤劳智慧的延平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它在延平农村农民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华夏文化,特别是闽北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我区群众文化的根。做为该地区从事群文工作的同志必须长期地、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和民间中去,去了解它们,挖掘它们,研究它们,从这些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中去发现它们闪烁、璀灿的艺术光彩,从而正确地引导它们使其发扬光大,并永恒地保留着它们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区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其中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是鼓类:
1、战胜鼓
“战胜鼓”亦名“战台鼓”。峡阳人信奉“庄王”,当地有个“庄王庙”,每年元宵节迎神庙会“战胜鼓”一直充当着庙会的仪仗队,该鼓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一、鼓点采用了打击乐变奏法。“二、四、八”表示缓进,“三、六、九”寓意速行,既继承了民间鼓乐的通俗谱法,又掺揉了现代交响乐的高雅旋律,闻之耳目一新。
二、扁鼓五种打法。舞时,击鼓者左臂掌环抱扁鼓于左胸前,右手执单槌,按鼓谱“二、四、八”和“三、六、九”缓急节奏,由二名操大钹者先行指挥,跌宕有序地变幻;击鼓边槌,过项横槌,贴胸斜槌,跪蹲轻槌,垫步重槌。以不同的角度和力度,不同的手法和姿势,迭加成鼓乐舞蹈的起伏绵延势态,视之目不暇接。
三、击拔化异入神。通过斜展、跪蹲、弓步垫进等姿法使节拍更富抑扬顿挫,扣人心弦。
四、队形、步伐交错严谨。通常以24人、36人、48人组成,纵队、横排、单列、双列、插花、圆场、层叠、弓垫贯穿,灵活交织;进退有序,显示出气势磅礴的精神风貌。
此外,人员选择上可男可女,可多可少。着一式军士服、太阳帽、布鞋绑带腰带,稍作化妆,便雄纠纠气昂昂,惟妙惟肖。
2、太平鼓
王台太平鼓其特点:节奏强烈,声音宏大,舞姿豪放,粗犷豁达,能够充分体现出闽北劳动人民耿直、勇敢、豪迈的精神气质。据说,旧时每逢年节、庆丰、祈雨,当地百姓都要聚集百盘鼓队,云集在集镇上游行比赛,壮观非凡。
王台太平鼓以三面大鼓为主,配以盘鼓、金鼓数十面,在旌旗的指挥下,按节奏击打。击鼓的动作幅度较大,常举槌过顶,击法有重击、轻击、单槌蔓头一圈,双槌蔓头一圈、双槌挎前鼓梆、双槌蔓头一圈、单槌挎前侧梆等基本舞蹈动作。步法有:跨步、箭步、原地跳、吸腿跳、半蹲剪步跳,变化很多,弧度大,表演难度高,所以较难掌握。目前经修改后的动作逐渐减化,也便于普及掌握。
据老艺人介绍:原太平鼓的套路有几十套,表演时以三面大鼓为主,小盘鼓少则数十、多则上百,列队长达50米,以令旗在前指挥,紧跟着大钹、大军鼓、小盘鼓,队形变化有横向、纵向、半圆、八字、交叉等,鼓声起时似风起云涌,八面来风,数十里地以外的人都能听见。
3、担担鼓
夏道徐洋的三月三有个非常热闹的民俗活动,当地人信奉真武玄师,每年三月三都要举行迎菩萨活动,迎菩萨活动以担子鼓开道,在飘扬的旌幡下列队前行,这担子鼓就是用扁担挑着两面大鼓边敲边走,极具特色。随后是真武玄师神像被抬着出巡了。
在鞭炮、锣鼓声中,村民们以“肩头平”的踩街形式上街游行,这肩头平也是当地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杂技形式,类似“台阁”,但它并非在一米见方的台上以铁架将四、五岁的孩子绑在上方,扮成古装人物,而是一个大人肩上绑着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各自打扮成:“姜太公钓鱼”、“哪吒闹海”、“卧薪尝胆”、“将相和”“张良拾履”、“鸿门宴”、“诸葛祭风”、“貂蝉拜月”等戏剧人物形象。肩头平因技巧高,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很浓郁的民俗风情味。
4、神鼓
南山镇有一种民间传统鼓舞称之为“神鼓”,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正月初三到十五,乡民们为纪念王、杨俩和合仙而举行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活动。
早先的神鼓表演常是鼓者装扮成仙人形象,列首开道,且舞且击鼓,神鼓就此得名。仙人胸前挂直径为1.5尺的扁圆鼓,身后背扎高背花,即身背上扎两枝或四支五、六尺长的藤杆,每根藤杆上着五颜六色的各种纸花。有时还将两个鼓槌栓于背花的顶端,双手握鼓,顺势将背后花杆从头顶弯至胸前,表演时双手不停的在胸前击鼓的同时,背花杆自然地随着节奏上下闪动,左右翻飞,如同无数美丽的彩链在空中飘舞,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更增添了舞蹈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乡土气氛。
舞蹈表演时,以西路进行为主,动作健美,幅度较大,多用跨步、跳踏或弓箭步,节奏鲜明、造型舒展,使鼓者显示得英俊潇洒,配合神鼓的表演,民俗活动中还伴有36盏花灯,三条龙,36面彩旗,彩旗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财丁兴旺”等字样;另有36件锡铸兵器及鸟兽图案的器物,吹奏乐有唢呐、二胡、笛子等,一般情况下,神鼓60面,多时达到120面,气势恢宏壮观,在民俗活动的游行队伍中,男女儿童扮成古装戏中的人物。这些童男童女需选10岁以上、16岁以下的金童玉女手持戟、龙头刀、鸟兽等兵器道具,脚蹬高跷,在神鼓声中缓缓前进,游行的队伍走遍大街小巷,此时,村民们家家户户门前备有果品五碟、酒菜一桌、(12碗素菜),并在桌上点着5斤重的红烛,燃放烟花爆竹,迎着和合仙将财源运气引进家门。

踏忆(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