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勤劳智慧的延平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它在延平农村农民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华夏文化,特别是闽北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我区群众文化的根。做为该地区从事群文工作的同志必须长期地、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和民间中去,去了解它们,挖掘它们,研究它们,从这些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中去发现它们闪烁、璀灿的艺术光彩,从而正确地引导它们使其发扬光大,并永恒地保留着它们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区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其中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是灯类:
1、延平花灯
延平区的花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村以樟湖的“板凳灯”(蛇灯)、茂地筠竹村的“烛桥灯”为典型代表,这种灯制作简便,就是在灯板上点着几根红烛,家家户户各出一块灯板,灯板长约2米左右,宽25至30厘米不等,灯板两端凿有一孔,供连接时按榫串用,灯板上花灯的灯罩,有做成斗形的,莲花形的,灯罩面贴有各类剪纸: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入夜时分,灯龙出游,长达数百米,在乡野田间烛光闪烁。远眺似巨龙飞舞腾跃。
城市花灯多以造型独特,形式内容丰富见长,1994年延平区元宵花灯大展各种类形的花灯就有上千种,这些花灯制作精美、构思奇巧,大的有长达数十米长的龙灯、高的有达数十丈的塔灯、小的有巴掌大的蝴蝶灯、微形宫灯、灯面上有诗词、楹联、谜语、有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战吕布”、“桃园结义”、《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以及《红楼梦》中的人物、还有《西厢记》、《西游记》等等,巧妙的是,这些灯有的还安装有许多机关,机关一启动,有的可以转动,有的可以变换神情,令人物活灵活现,有的人物还可以打斗,令人拍案叫绝。
城区内又有以工会为代表的厂矿企业的花灯,他们大多造形气派,制作材料和工艺先进,并配合大型的灯谜活动,具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南纺的花灯是最具代表性。另外以文化馆组织的街区群众花灯展,大多以传统的民间花灯制作方法为主,透露出的是古朴芬芳的民俗气息。
城区的民间花灯大致有:龙灯、宫灯、牡丹花灯、莲花灯、兰花灯、花篮灯、鱼灯、鸡灯、羊灯、稻草灯、线香灯、轿灯、船灯、日月灯、花钵灯、桔灯、蝴蝶灯、观音坐莲灯、八角灯、六合灯、掌扇灯、华盖灯、牌坊灯、双喜灯、观音送子灯等。
2、游蛇灯
樟湖的“游蛇灯”是对蛇神的一种庆典活动。这种民间艺术活动每年都在正月上元灯节期间举行,从初六到廿一历时十六天,这期间各家各户均取六尺长、六寸宽的木板一段或数段,木板上安上贴有民间剪纸或绘有戏剧情节、历史典故的灯笼三盏;木板两端凿有圆孔,在圆孔中插入活栓,可将每段灯板连接成串,每天分别由不同姓氏的家族迎赛灯蛇,每姓一天,每户一板,少则几十板,多则千余板,连接成一条长达几里的“长蛇阵”。长蛇阵前为蛇头,后为蛇尾,蛇头是用色纸糊扎的三角扁形蛇头。入夜时分,沿街花灯闪烁,人山人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土铳助威,旌旗开道,蛇灯队伍出发了,浩浩荡荡,蜿蜒而行,犹如一条活蛇从天而降,穿行于樟湖的大街小巷,那情景真是壮观极了,在鼓乐和踩街十番队伍的伴游之下,经过每家门口,而后家家户户院门大敞,烧香膜拜,禳灾祈福。
3、烛桥灯
延平区茂地镇的筠竹村,有一种灯叫“烛桥灯”。为什么称之为“烛桥灯”呢?因为它的灯罩是以竹篾扎的骨架,糊上透光的纸,而后将灯固定在丈余长,咫尺宽的木板上,灯罩内点上蜡烛,板与板相串,连接成“桥”,远看像是一座灯的桥,所以称它为“烛桥”。
筠竹村“烛桥灯”的活动多于元宵之夜开展,这种民间灯会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烛桥灯舞姿取太极图像,太极为阴阳交泰之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烛桥灯遂取其欣欣向荣,万象生辉之姿而舞之,由100多人各抬一板组成,200多米的烛桥灯,亦动亦静,气势磅礴又柔美优雅,极具观赏性。
4、组字花钵
赤门花钵灯采用细竹篾扎成长方形灯架,外裱色纸或透明纸,内燃烛火,举于手上,可随心转动,灯体装饰除长方形外还有莲花、桃花等样式,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象征着美好幸福,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赤门花钵灯既有鲜明的观赏价值,又是民间歌舞的珍品。表演时由众多少女扮妆,通过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表演和巧妙的组字变化结合起来,伴着锣鼓节奏载歌载舞,歌颂新生活的喜人景象。
花钵灯舞的音乐活泼欢快,众姑娘舞姿优美,动作细腻;队形讲究变化多样,最具特色的便是一曲终了,以灯组字,组成字样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天下太平”等吉祥祈福类的字。
赤门花钵灯的表演招式除组字外,传统的还有出花、插花、穿花、盘龙等内容。情绪热烈欢快,富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喜庆的节日气氛,由于它的优美和符合民间百姓的审美意识,所以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