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勤劳智慧的延平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它在延平农村农民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华夏文化,特别是闽北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我区群众文化的根。做为该地区从事群文工作的同志必须长期地、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和民间中去,去了解它们,挖掘它们,研究它们,从这些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中去发现它们闪烁、璀灿的艺术光彩,从而正确地引导它们使其发扬光大,并永恒地保留着它们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区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其中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是音乐类:
1、十番鼓乐
太平镇七月半有一种民俗活动,以凉伞开道随后跟着十番乐队。
太平的十番乐队编制是这样的:吹管乐器有笛、箫、小唢呐、长吹角等;拉弦乐器有二胡、板胡;弹弦乐器有琵琶、小三弦;打击乐器有简板、点鼓、板鼓、铜鼓、云锣、木鱼等。而太平的十番却以打击乐为主,不含管弦乐。目前太平的凉伞以黄缎滚边绣花的黄色帝王伞盖为表演道具。
十番鼓乐队经过的地方,鞭炮齐鸣,家家门庭大开,摆出供品欢迎;十番乐队就在各家各户门口演奏,这种民俗活动在太平镇的七月半真是热闹非凡。就连距太平镇几十里外的延平区城里的百姓都会跑去凑热闹,看新鲜。真是“十番鼓乐奏太平,盛世凉伞罩福民”。
2、敲竹兜山歌
“敲竹兜”也叫“打刀花”,“敲���兜”是大横人根据歌词“砍柴不到敲竹兜”而命名的,它是我们山区青年男女上山砍柴,在劳动间隙利用手中的柴刀、腰间的刀鞘或肩上的扁担做为道具敲打娱乐,传情表爱的一种极具民间文化色彩的娱乐活动。
因为用柴刀敲击竹木扁担,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响,所以它通常随着明快的节奏伴有优美动听的山歌。因此,也被称为刀花歌。
大横的敲竹兜山歌挺有特色,它的演唱形式有齐唱和对唱之分,你如果到森林或竹林深处,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上山下山齐打刀花齐唱歌的情景,他们借歌抒怀,情绪轻松欢快,称为齐唱,如果两群人在山上相遇,敲起刀花,相对而歌,互问互答,争奇斗胜,随着敲竹兜的声声排响,情绪紧奏热烈,称为对唱。
大横刀花山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人们爱唱山歌的,如《唱歌要唱新山歌》“唱歌要唱那新山歌,敲起竹兜唱山哟歌,唱到那闽江涨大水,唱到妹妹走过哟来,呜——”。
有表达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的,如《砍柴不到敲竹兜》“砍柴不到是敲竹兜啊,连妹不到要用歌钩啊,啊一天钩到是三五转啊,啊铁打的心肝也会软呵!呜——”
大横人善于用刀花山歌来表现火热的生活,抒发自己的胸怀,不同的时代刀花山歌承载的也是大横人不同的情感和向往,有一首情歌《高山作屋门口戏》当地人根据它的曲调填词改为《一根根竹担两头尖》配上曲调新词后,旧坛装新酒发挥了原曲调的积极因素,使它的节奏富有劳动气息,音调显得热烈,塑造了挑着夏收粮担,心情欢快的青年男女形象,歌中唱道:“一根根竹担(个)〈切咚切那个两头尖(那个)〈嚓咚嚓〉一个个箩筐(个)〈依切依咚那个圆又圆(那个嗳唷吼),一个个姑娘(个)〈切咚切那个身腰壮(那个)〈嚓咚咚〉,一个个小伙子〈依切依咚嚓〉红脸膛(那个)嗳唷哩……〉”
大横刀花山歌的曲调丰富多彩,一般都兼有山歌的悠扬优美和刀花节奏伴衬紧凑热烈的特点。刀花的打法是,打刀花的人左手握竹扁担或刀鞘,板点多样,变化无穷且生动活泼。
3、捎排歌
夏道是闽江源头到福州的第一个水路小站,以前这里是竹、木排的集散地,所以,当地有着许多的捎排工,从前放排下江捎工是根据当地的民歌调在劳动中编了许多放排歌,那些歌曲的音调古朴,悠扬,纯厚,极具山区水乡特色,也融入放排人的那种不畏艰险,飘泊江湖的气韵,如今留下的曲谱还有《方水谣》《寡妇柴门响》、《老公浪里跳》等。
4、轿歌
在延平区最偏远的一个乡叫巨乡,这里旧时有一种奇异的风俗,就是女儿长大,要嫁出去了,嫁出去的女儿舍不得离开父母,父母也舍不得离开再难见面的女儿,于是扒在轿边歌哭,一路上在凄厉的唢呐声中,大红轿子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走着,那亲人的哭歌声响彻山野,这轿歌的内容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女儿唱的,内容是:父母如何辛勤劳苦将自己养大成人,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如何对父母的依恋,对家乡的依恋,如今长大了却不能孝敬父母,日后山高水长,再难见到父母面等等。另一类是父母唱的,内容是:女儿出嫁了,父母看不见了,今后在婆家不比在自家,不能拗着性子来,要相夫教子好生侍奉公婆……
因为旧社会巨口乡是个穷乡僻壤,女子大了都往外乡嫁,父母都不愿将女儿留在这遥远的穷山旮里。旧社会交通不方便,穷山沟土匪又多,所以嫁出去的女儿大半一辈子难得回来一两次。就等于生离死别。这轿歌的凄凉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