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从乾隆年间形成街道至城垣拆除前约有123条街巷,街巷的名称记述着包头城镇260余年的历史,也是百余年蒙、汉、回民族文化交融的佐证。
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前,包头村最古老的二条街是按地理方位起名的,瓦窑沟口以东称东街(今东门大街),以西称西街(今解放路)。现存乾隆47年(1782年)5月4日的一地契就写着:"立出佃地铺人捌,现今在包头西街街南有荒地一段,情愿出佃与苗计。"包头村时东、西街商户比比皆是,现有确切记载的商户有63户。
包头村时,居民住在东、西街以北的台地上,俗称"梁上"。"梁上"唯一的道路称后梁路,当时骁骑校马塞乐嘉就住在后架路南。包头村的另一条路称为"河槽"(今东、西长盛街)。每当下雨,洪水顺瓦窑沟、榆树沟、后水沟坡流下而形成河槽,河槽无水时则成路。
包头村除有二条街和二条路外,还形成以寺院和商号为中心的居民区。乾隆年间最早建成的福征寺(包头召)是蒙民巴氏家族的家庙。继而回民建成清真大寺,汉民建成关帝庙、南龙王庙、马王庙。嘉庆10年(公元1805年)建起财神庙。当时这些寺院名称还未形成街巷名称,但已有地理方位的概念。其后称召梁、寺梁街、关帝庙街、财神庙街等。
包头村时最繁华的是东街,街北的关帝庙高建三楹,庙貌辉煌,禅堂清净。包头最古老的六成行广盛公(后改名复盛公)和杂货行如月号都坐落在东街。而包头村环境最为优美的是财神庙,"此地涧水萦绕于前,曲阜环列于后,虽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幽闲其状,包罗万象"(嘉庆10年《建立财神庙碑记》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包头村改置包头镇,包头设巡检衙门,至此有了衙门口街。蒙民巴氏家族世居包头召一带,有了召梁街,召梁头、二、三道巷。巴氏家族从乾隆年间朝旺辈经得木倒儿计(妻得计子)、卜扣、海宝、富兴至民国初巴文峒辈都居住北街巷内。回民则聚居在清真寺一带,有了寺梁、清真寺巷地名。包头镇时又盖起众多庙宇也渐渐形成地名正出现了真武庙街、文昌庙街、金龙王庙街、三官庙街、大仙庙街等。
光绪年间,包头已成为我国西北皮毛集散地,商户和居民开始在东、西街南面和城西门内大量修铺盖房。因其街南地势低下,得名南圪洞和西滩成了包头城内的“新区”。随着工商业发展,这时以商号名称命名的街巷达24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