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牡丹 国色天香 ------记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王占昕
2006年9月26日的《巴彦淖尔晚报》以《王占昕赵本山等同摘牡丹———我市演员登上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台》为题,配大幅剧照,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演员王占昕又获殊荣的消息。
曲艺牡丹奖与戏剧梅花奖、音乐金钟奖、电影百花奖、舞蹈荷花奖等齐名,是中国曲艺最高奖。本届牡丹奖颁奖晚会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行,全国共有10位演员获得这一奖项,人们十分熟悉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闫学晶名列其中,二人台演员是第一次获得牡丹奖,这次,王占昕是以表演二人台呱嘴《王婆骂假》参评获奖的。在9月23日的颁奖晚会上,王占昕表演了河套风味极其浓郁的《王婆卖瓜》,博得满堂彩,赵本山等对王占昕的表演也是赞赏有加。江苏电视台直播了颁奖晚会。
只有30多岁的王占昕已是人们熟知的“老艺人”了。他主演的二人台小戏、主唱的爬山曲、蛮汉调,传统的,现代的,出盒带,录光盘,上电视,在内蒙古西部区以及晋北、陕北、宁夏的几乎每一个碟铺里都有租有售;班车上,打“的”时,经常能听到或看到王占昕的表演;农家的写字台上也常摆着王占昕的盒带或光盘;在巴彦淖尔市区还经常听到王占昕的快板广告;市台和各旗县电视台也常能看到王占昕的节目。
王占昕越来越火了。为王占昕量身定做的二人台呱嘴《王婆卖瓜》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2001年12月,这个节目被逐级选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现场决赛,6分钟的节目博得5次掌声,最终荣获这一国家级政府奖项的银奖;他与孙丽玲合说的相声《夸河套》则获得这一奖项的优秀奖;2004年,在蒙、晋、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大奖赛上,王占昕的传统二人台《王婆骂鸡》获得二等奖;他表演的二人台呱嘴《二人台成了万人台》又在中央电视台火了一把;2005年,他表演新创作的《王婆骂假》,在自治区获奖后,又在央视一套和三套播出;在2005年8月的中国·首届河套文化艺术节上,王占昕用新创作的《王婆进城》参加开、闭幕式演出和全市专业文艺团体会演,获得最高等级的特别奖;内蒙古卫视2006年春节晚会也有王占昕的精彩表演。
王占昕是地道的河套农家子弟,他15岁学艺,先拜西安曲艺团相声演员郑平安为师,后向天津曲艺团笑星赵学礼学艺,又向北京曲艺团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世臣求教,还受相声世家“小明星”张青松指点。如果说,人们喜欢他的二人台,与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表演超凡脱俗不无关系的话,那么,他也能表演京味十足的相声、快板书,这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套农村娃来说就十分难能可贵了。他先从普通话学起,一教就会,很快显示出他的灵气;再练绕口令,是天才加勤奋,让老师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逗哏,捧哏,柳活,贯口,总能学得维妙维肖。18岁那年,他当了曲艺团副团长。其实当“头”之前,他就随团到陕、甘、宁、晋、鲁、豫、冀演出,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口气演了800多场,一走就是两年。在古都西安,在泉城济南,在海滨城市青岛,在中原枢纽郑州,在几十个县城,王占昕表演的曲艺节目深受欢迎。边演边学,不断提高,这趟远门使小小的王占昕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为他的曲艺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1998年,他表演的相声《饭盒小姐》在自治区获得二等奖;2001年,他和孙丽玲合说的相声《夸河套》在“群星奖”获奖之前,就已经获得全国曲艺调演表演奖。
王占昕学二人台是1995年的事,他调到了歌舞剧团,这个团以二人台为主,他得从头学起。王占昕是“柳活”非常不错的相声演员,可“柳活”仅仅是模仿,准确地说,是把模仿对象的特色故意夸张。而学二人台的第一步必须学得像,然后才能在“像”的基础上创新。如果用相声中的柳活手法学唱二人台,那肯定会走上邪路,是对二人台艺术的亵渎。王占昕拿出了当年学曲艺的韧劲,又凭着一副好嗓子,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硬是把生旦两行的各路绝活都学到了手。尤其得心应手的是丑旦,《探病》中的刘干妈、《方四姐》中的老余婆、《王婆骂鸡》中的王婆,每一个台步,每一个眼神,动情处哆哆嗦嗦的嘴唇,意犹未尽时嘴动却无声的感情表达方式,都学得令人叫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既学得不走样,又有自己的理解和现代节奏的诠释。师傅颔首称赞,又有耳目一新之感,情不自禁地竖起了拇指。
王占昕是个有心人,他在舞台上、在排练室里,多次看到蒙古族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抖肩。有一次,也不知什么原因,优美的抖肩动作突然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因为传统的二人台丑旦也有抖肩,那是老艺人们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程式化表演手法,在丑旦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抖肩的节奏要比蒙古族舞蹈慢得多。王占昕想,何不化他为我,把蒙古族舞蹈的抖肩用在丑旦上呢?他说干就干,拜蒙古族女舞蹈演员为师,一招一式地学。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学起来并非易事,和二人台的抖肩根本不是一回事,需要调动全身的肌肉才能加快频率。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像不像三分样。王占昕学会了,舞蹈演员也笑晕了,她们从来没见过大小伙子抖肩,更没见过比她们抖得频率还快、夸张到极致的“老太太”抖肩。王占昕成功了,他把抖肩用在王婆身上,在王婆骂鸡、骂假、卖瓜、应聘、说乱时,高潮处,背向观众的“急急风”式抖肩,加上疾如闪电般打击乐的烘托,把王婆疾恶如仇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舞台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观众亦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当大夫讲究医德,当演员讲究艺德。王占昕少年成名,演出任务一直很重,许多演出合同上都注明,主要演员如不到场,报酬就要打折扣,这会影响全团的收益和声誉。王占昕仗着自己年轻,有个头疼脑热的从来不请假。不管是千人左右的影剧院,还是上万人的体育馆,或在农村只有百八十人的面对面日场演出,他都一丝不苟地使出浑身解数。不管是表演二人台还是说相声、快板书,他有时还用相声“现挂”的技巧,把演出地点人所共知的事物有机地在节目中表演出来,观众会立马感觉到一种别的节目不可能具备的那种亲和力。
王占昕结婚的时候,按河套风俗,头天晚上要“夜坐”,新郎是应该在场的,向参加“夜坐”的亲友们敬酒倒是小事,关键是翌日的婚庆典礼的一些细节问题,必须给新郎安顿好才行。可王占昕那天偏偏有演出任务,待他回到家时已是半夜,舅舅满脸“阶级斗争”地说:“你小子这么早回来干甚?我看你结婚典礼也不用参加,明天晚上直接回来入洞房就行了!”王占昕赶紧赔不是,还笑着说:“舅舅您别生气,谁让您有这么个‘名人’外甥呢!”
儿子出生的时候,王占昕正好有一次巡回演出任务,媳妇说:“你去吧,不是医生说一切正常吗。”母亲说:“该干甚干甚,你留在家里还不是碍手碍脚?”在儿子满月的前夜,王占昕才急匆匆赶了回来。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王占昕深知艺无止境的道理,尽管他的二人台表演已经得到了老师和观众的认可,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他有相声中绕口令和贯口的“童子功”,在表演二人台呱嘴时就把这一手用上了。在每个字都清清楚楚的同时,语速更快,其艺术效果更有张力,更传神。
王占昕,一个大小伙子,一个“丑旦”,却成了至富至贵至艳至美的“牡丹”,这是国家级大奖,当然不是搞笑。二人台是起于民间乡野的“原生态”艺术,曾被人蔑称为“打玩艺儿的”。然而,二人台和其他曲种一样,如今已入宫殿庙堂,由“贫贱”而“高雅”,这不是很像人见人爱的牡丹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